党的建设

基层党建

网络中国节•重阳 | 第三青年社区分党委成功举办重阳节主题征文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30

重阳节主题海报


当重阳的风拂过书页,那些关于敬老、传承、岁月的文字,便有了温度。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厚植家国情怀,第三青年社区分党委组织开展了“秋色暖桑榆,笔墨抒重阳”重阳节主题征文活动。


本次征文活动以重阳节为契机,旨在引导广大青年群体不仅关注传统节日的文化形式,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89份作品,同学们围绕“敬老孝亲”“感恩传承”“家国情怀”等主题,用真挚的笔触抒发了对家中长辈的感恩与思念,讲述了身边感人至深的敬老故事,并结合新时代背景,探讨了如何将传统孝道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篇篇文章饱含深情,既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也有对当下责任的思考,更有对未来担当的展望,充分展现了第三青年社区分党委青年一代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深沉的文化自信。


经过分党委组织的评审小组认真审阅和评议,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15篇。这些作品或文笔细腻,于平凡小事中见真情;或视角独特,在时代变迁中论传承;或思想深邃,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大爱。它们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对传统美德的自觉传承和对时代责任的深刻理解。


优秀作品展示


现将5篇代表性作品进行展示:



秋色暖桑榆,笔墨抒重阳


学生第五党支部 陈钰华


重阳前后,正是故乡苹果染红山野的时节。那片被秋阳点亮的果园,红彤彤地暖着人心,像极了外公那张饱经风霜却总是带笑的脸。他的一生,有三个身份:一名种了一辈子苹果的老农,一位在村里干了三十年的老村干部,以及一个将“为人民服务”刻进骨子里的老党员。


我跟着他穿梭在飘着果香的园子里。他像检阅士兵的将军,在一棵棵果树前停下,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托起一个套着袋的苹果。“这就像当村干部,”他一边熟练地解下纸袋,露出里面已然泛红的果实,一边对我说道,“你不能心急,功夫都在平时。疏花、施肥、除虫,你前期伺候得到位了,秋天它自然给你好果子。”纸袋褪下,一个光洁饱满的苹果沐浴在夕阳里,仿佛是他所有辛劳与期盼的结晶。


他是技术的先行者。最早引进新品种、学习套袋技术的是他,然后他就成了全村的技术员,把自家果园当成试验田和讲堂,手把手地教乡亲们。“党员不先趟出路来,谁还跟着你干?”这是他最朴素的逻辑。


他是乡亲们的主心骨。谁家夫妻吵架、邻里因为地界闹矛盾,总会有人说:“走,找老支书评理去!”他总能在村口那棵大树下下,用农民听得懂的道理,把事情说清楚,他把村干部的职责,细化到了每一棵果树的收成,每一户人家的和睦里。他的初心,就是让全村人的日子,都像这苹果一样,越来越红火。


近几天,我看了一档央视播出的节目,叫《山水间的家》,我了解到很多乡村振兴的示例,从每个示例中,我也看到了外公的影子,他引进先进的技术帮助大家提升产量,增加大家的年收入。他的智慧,源于土地,归于人民。这份将党员、干部、农民三重身份完美融合的坚守,是重阳节里我最想抒写的、最厚重的“桑榆之情”。


夕阳为无边的果园镀上最浓重的秋色,也为他佝偻的身影勾勒出金色的轮廓。外公用他一生的耕耘告诉我,最坚实的初心,是长在土地里的最温暖的奉献,是结在枝头甜到大家心里的可观的收入。如今,我也正在努力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我将努力将外公这坚实的初心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篇文章我献给外公以及和他一样默默耕耘的长辈们,在这个重阳节致以最深的敬意。



秋色暖桑榆笔墨抒重阳:从阅兵绿到党徽红的传承


学生第二党支部 吴紫瑞


又逢重阳,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染成金红,像极了二十多年前爸爸相册里那身橄榄绿军装的肩章。


我翻出那本泛黄的影集,最醒目的是他站在天安门广场前抱着枪的照片:1999年国庆,作为北京第五武警部队的一员,他身姿挺拔地走过长安街,帽徽在阳光下亮得晃眼。爸爸常说,那场阅兵是他这辈子最光荣的时刻,而这份“光荣”里藏着的坚守与赤诚,早已随着岁月沉淀,成了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最珍贵的精神养分。


爸爸的军旅生涯只有五年,却把“纪律”二字刻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小时候总觉得他“太倔强”:叠被子必须是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家里的物品摆放要像队列一样整齐,就连我写作业时握笔的姿势,他都要纠正到标准为止。直到后来听妈妈说,1999年阅兵训练时,爸爸的膝盖受了伤,医生建议休息,他却偷偷把药膏藏在口袋里,每天凌晨五点就到训练场加练踢正步。“队伍里少一个人,排面就不齐了,我不能拖后腿。”这是他当时对指导员说的话,也是后来常跟我说的话。


退伍后,爸爸成了小区里的“热心肠”,尤其对社区里的几位退休老党员格外敬重。每年重阳,他总会提前买好米和面,拉着我去看望独居的爷爷——一位有着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张爷爷年轻时是厂里的技术骨干,退休后还主动牵头成立了社区“红色宣讲团”,给年轻人讲革命故事。有一次,张爷爷讲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带着工人加班加点赶制生产设备的经历,说“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关键时刻要冲在前”,爸爸坐在旁边,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还补充几句自己在部队里的经历。那天回家的路上,爸爸对我说:“你张爷爷和我们军人一样,心里都揣着‘责任’二字。不管是穿军装还是戴党徽,守的都是一份初心。”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更深入地理解“党员”这两个字的分量。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跟着爸爸参加过社区的志愿服务:疫情期间帮居民登记信息、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物资;重阳节组织社区里的老人开展茶话会,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去年重阳,我们在社区广场办了一场“致敬老党员”的主题活动,其中的一位老人——张爷爷带着几位老党员给我们佩戴了自制的小红花,还送给我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年轻人要多向老一辈学习,把他们的好作风传承下去。”张爷爷拍着我的肩膀说。那一刻,我看着张爷爷满头的白发和胸前的党徽,又想起了爸爸当年在阅兵式上的模样——他们一个穿着军装守护家国,一个戴着党徽服务群众,不同的身份,却有着同样的坚守。


如今,爸爸虽然不再年轻,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看新闻的习惯,遇到关于党的政策的报道,总会拉着我一起讨论。他常说,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但知道跟着党走准没错;他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知道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对党的忠诚。而我,在他的影响下,也更加坚定了入党的决心。我知道,新时代的党务青年,不仅要传承老一辈党员“坚守初心、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更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


又是一年重阳节,梧桐叶飘落在窗台上,像一封封写满岁月的信。我把爸爸的阅兵照片和张爷爷送我的书放在一起,忽然明白,“桑榆非晚”不仅是对长辈的祝福,更是对精神传承的期许。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坚守与感恩,那些从军装绿到党徽红的传承,就像这秋日的暖阳,温暖着我们前行的路。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温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踏欧亚秋色,承重阳古风


学生第四党支部 李瑞


秋意深,菊香溢,当农历九月初九如期而至,我们迎来的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邀约。作为一名学生,当历史的书卷与脚下的黄土相互印证,我对重阳节生发出更深沉的敬意与思考。


重阳之名,源自《周易》“九为阳数”之说,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视此日为“阳极必变”的关口,遂有登高远眺、佩插茱萸、畅饮菊酒等习俗,以避灾祸,祈求安康。其文化内涵因“桓景剑刺瘟魔”的传说而愈发丰满,并被赋予了驱邪避害的集体记忆。


在西安,传统的登高去处是大雁塔或城墙。而在欧亚,我们的“登高”可以是走上教学楼的高层走廊,在开阔的视野中俯瞰这座被誉为“花园式”的校园——金黄的银杏、蜿蜒的小径与充满设计感的建筑交织成一幅现代与自然交融的画卷。这一刻,古老的登高习俗与现代的校园空间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它启示我,登高,未必是征服一座物理的山峰,更可以是寻求一个思想的制高点,去审视过去,展望未来。


同样,在欧亚“和而不同”的校训精神与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氛围中,我对“敬老”有了更广阔的认知。它不仅是孝敬家中长辈,更是一种弥散在校园文化中的尊重与包容——尊重师长们的学识与付出,关怀我们社区中的每一位成员。这份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仁爱,正是重阳精神在当代社会最生动的体现。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应只是传统节日的被动接受者,我们不必拘泥于古老形式,而应理解其精神内核。登高,是鼓励自己突破自我,志存高远;敬老,是将其融入日常,一个电话、一次陪伴,皆是孝道在数字时代的温情体现。


九九又重阳。站在欧亚的秋色里,我深感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我们脚下是千年古都的厚土,我们身处的是面向未来的学府。当传统的重阳文化遇见青春的欧亚气场,它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了我们可以参与描绘的画卷。作为欧亚的青年学子,我们承古都遗风,沐时代新风,理应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让尊老敬老成为风尚,让登高祈福化为动力,让我们用青春的笔触,为这个古老的节日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华章。



爷爷的戏腔岁月


学生第三党支部 曹皖情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和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的生命。我的爷爷,便是我心中那颗最耀眼的星。今年86岁的他,虽然身体大不如从前,但每当我坐在他身旁,听他讲述往昔的故事,那些泛黄的岁月便在我眼前缓缓展开,生动而温暖。


爷爷他一生都与戏曲相伴。在他们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但爷爷却凭借着对黄梅戏和其他戏曲的热爱,给乡亲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他总是说,戏曲就像一扇窗,透过它,人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小时候,我常常趴在爷爷膝头,听他哼唱着那些古老的曲调,那悠扬的旋律仿佛有着魔力,能将我带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世界。


爷爷的戏曲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年轻时,为了学习戏曲,四处奔波。他告诉我,那时候的学艺之路异常艰辛,不仅要忍受身体的疲惫,还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但爷爷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路坚持了下来。他学会了各种角色的表演技巧,无论是生旦净末丑,都能演绎得惟妙惟肖。他的嗓音清亮而富有感染力,一开口,就能吸引众多乡亲的目光。


在爷爷的讲述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与一位名叫赵德玉爷爷的朋友的故事。赵爷爷也是村里的一位戏曲爱好者,两人因戏结缘,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们常常一起排练,一起演出,给村民们带来了无数欢乐的时光。有一次,村里举办庙会,他们俩决定合作演出一出经典剧目。为了这次演出,他们日夜排练,精心准备。演出当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但村民们热情不减,早早地聚集在戏台前。他们一上台,便立刻进入角色,唱腔婉转,身段优美。台下的观众们被他们的表演深深吸引,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那一刻,他们仿佛成为了戏中的人物,完全沉浸其中。演出结束后,村民们纷纷上前祝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爷爷说,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因为他们的表演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和力量。


然而,岁月无情,赵爷爷在一次演出后不久便因病离世。爷爷在讲述这段往事时,眼中总是泛起泪花。他说,老赵的离去让他失去了一个知音,也让他更加珍惜与戏曲相伴的时光。从那以后,爷爷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得以延续。


如今,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总会想起爷爷在舞台上那自信而坚定的身影,想起他为了戏曲而努力奋斗的日子。这些记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如今,爷爷的身体虽然不再像年轻时那般硬朗,但他对戏曲的热爱却从未减退。他常常坐在院子里,看着戏曲节目,轻轻跟着哼唱着那些熟悉的曲调。那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我知道,那些故事里有爷爷的青春岁月,有他的喜怒哀乐,更有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爷爷的戏腔岁月,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对戏曲的热爱,对朋友的深情,对生活的执着。他的故事,如同一部精彩的戏曲,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它的余韵却将永远在我的心中回响。我会将这些故事铭记在心,传承下去,让这份来自岁月深处的温暖和力量,继续照亮我未来的日子。



重九话传承,文脉润心田


学生第五党支部 马海霞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重阳节来临,王维的这句诗总会在我心中泛起涟漪。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承载着敬老孝亲的温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起初,它是古人在秋高气爽之时,登高望远、祭拜天地的节日,寓意着避灾祈福。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逐渐融入了敬老、感恩的内涵。东汉时期,就有了重阳节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人们借此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与敬意。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赋,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杜甫的“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都为重阳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其敬老孝亲的核心精神更是得到了大力弘扬。每到重阳节,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区组织志愿者为老人送温暖、学校开展敬老主题教育、家庭里晚辈陪长辈登高、赏菊。这些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关怀与温暖,也让青年一代深刻体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观念。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对重阳节的文化传承有着更深的思考。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习俗;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敬老爱老的行动。比如,组织学生为家里的长辈捶背、洗脚,为社区的老人表演节目,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亲情的珍贵,培养感恩的品质。


重阳节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而是要结合时代背景,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重阳节的文化知识,分享敬老孝亲的感人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重阳节,爱上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要从长辈的人生阅历中汲取智慧,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将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秋风吹过,菊花飘香。在这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节日里,让我们以笔墨为桥,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重阳节的文化精髓,让敬老孝亲的美德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愿每一个重阳节,都能成为我们传承文化、感悟亲情的美好时刻,让中华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一纸笔墨,诉不尽桑榆情长;一番感悟,道不完重阳深意。愿这份对长辈的敬意、对传统的传承,能在每一位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让敬老之风常吹,让文化之脉永续。这个重阳,因文字而温暖,因传承而厚重,让我们继续以青春之力,书写更多关于爱与传承的动人篇章!


供稿单位:第三青年社区分党委

您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最新浏览器或更换浏览器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