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西安欧亚学院“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与各项子规划,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质量!质量!质量!”战略落地,2022年6月17日,来自职业发展与企业合作部(DCC)和教师发展中心(CFD)的全体员工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开放办学”主题开展了深入的研讨学习。
(图一)DCC、CFD全体员工集体学习我校“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
研讨伊始,由战略委员会赵健委员向全体员工宣讲了学校“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赵老师从灵魂、战略、规划和工具四个方面给大家详细解读了欧亚战略规划的层次结构,让老师们对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办学理念、战略定位、行动方案以及环境条件等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赵老师明确提出学校实行的“10-5-1战略管理模式”,即“四四二”十年战略与“十四五”五年规划并行实施,其中“四四二”战略是欧亚战略发展方向,“十四五”五年规划是刚性目标,并明确了“十四五”要解决的培育学术增长点,打造核心竞争力,拓展收入增长源三大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赵老师提出开放办学是学校国际化战略和应用型定位的基本要求,对如何实施“开放办学”也详细阐述了学校的治理体系。
(图二)赵健委员做我校“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宣讲报告
随后,在赵老师的组织下,将参会人员随机分成两个小组,由教师发展中心赵立莹主任和职业发展与企业合作部郑臻副部长,分别作为组长带领大家就“开放办学”展开了热烈而有益的讨论。
赵立莹老师所在第一组讨论的议题是“开放办学与教师发展及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组员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经过小组讨论,该组得出了“教师发展-学校开放办学--学生发展”三角互促模式,即学校通过开放办学实现高效发展,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提供支撑,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作为两翼又能促进学校的正向发展,其中学生发展包括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学业发展是传统高校所提供的支持和服务,而职业发展就需要开放办学来实现;教师发展包括组织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个人发展,这四个维度的发展都需要开放办学来支撑,只有面向区域、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合作与服务,只有建立跨学科、多模式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只有打造一批以应用研究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与创新服务平台,这些开放办学策略的全面实施才能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图三)第一小组代表,赵江波老师阐述小组讨论成果
郑臻老师所在的第二组讨论议题是“如何通过开放办学去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开展讨论,并得出4个观点。一是通过开放办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有开放心态接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以开放、包容、和自信的态度迎接社会发展,深入到产业和社会当中去;二是匹配学校整体规划制定部门规划,从政策制度到平台资源的匹配,以支持开放办学的路径和目标的实现;三是要给教师和学生打造开放办学的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工具,提供便捷服务和通道,通过数字化转型给教师和学生赋能;最后,我们要建立相对合理的绩效考核体制,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建立资源匹配和保障的机制,实现开放办学。

(图四)第二小组代表,余斐虎老师阐述小组讨论成果
最后,三位部门领导对此次宣讲学习进行了深入总结,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许燕燕老师首先对赵健委员表示肯定,赵老师能够结合两个部门的业务,进行深度刨析,指导成员如何落地十四五规划;其次,我们无法改变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处理问题的态度,跳出固有思维,用开放的行动影响学生,希望我们能抱着开放、包容的自信心态,迎接一个一个开放办学的思路;第三,跨部门组队学习的形式非常难得,因为时间紧张,大家还没有完全打开思路,这种学习的形式应该保留,能让大家深刻理解、贯彻学校的每个政策;最后,教师在企业挂职的制度,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需求,从而带到学生课堂。让我们的教师走出去,把市场的需求带回来。
(图五)许燕燕老师总结分享
职业发展与企业合作部郑臻副部长总结分享时说,开放型大学特别有必要,因为我们老师要培养学生,要在社会中去检验你培养的学生质量,你的效果是要到社会上检验的。所以老师必须了解社会,你在书本里,在学校里你是看不到社会的需求的。企业为什么要找你?第一,你要关注到别人的需求;第二,做的时候一定要尽心尽力。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中心机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的能在社会中胜任,也要走向社会。今天的培训形式把两个部门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希望两个部门也能有更好的跨界合作。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老师,我们能够一起走向社会,服务好社会。
(图六)郑臻老师总结分享
教师发展中心赵立莹主任在总结时分享到,开放办学是当代大学融入社会的一个非常契合的策略,针对欧亚学院“二次创业”契机,全面开展开放办学,与行业、企业精准对接,发掘她们的真实人才需求,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好的社会大课堂,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丰富开放办学的具体方法和模式,创出一条欧亚特色开放办学之路。
(图七)赵立莹老师总结分享
(教师发展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