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欧亚学院与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联合承办,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与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协办的“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校‘十五五’规划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西安欧亚学院召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副司长张岩,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西北大学原校长郭立宏,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河北经贸大学党委书记李晓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兼发展规划处处长曲瑛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崔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主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的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我校董事长胡建波、党委书记赵国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等23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监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书记刘甡主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监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书记刘甡
01
高瞻远瞩,共话教育强国未来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致辞
康宁在致辞中强调,202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整体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正处在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跃升期。“十五五”期间高等教育应聚焦综合改革,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35年,我国将全面迈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未来,高校应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教育形态和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

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副司长张岩视频致辞
张岩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需要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深化综合改革,以创新引领发展。他指出,高等教育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立动态响应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的调整机制,着力破除“五唯”倾向,将AI纳入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西北大学原校长郭立宏教授致辞
郭立宏教授提出,陕西省现有8所“双一流”高校和20个“双一流”学科,已建成层次完备、学科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他强调需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并就“十五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四点建议: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西安欧亚学院党委书记赵国华教授致辞
赵国华教授表示,西安欧亚学院始终坚持“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持续推进教学数字化与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承办此次会议既是对欧亚实践的肯定,也是为高等教育界共建交流平台、共谋未来发展提供契机。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崔盛
崔盛通报了理事会成员增补与退出情况。经大会表决,王世泽等14名理事候选人及5名常务理事候选人均获全票通过;另因个人原因,有3名理事及常务理事退出。
02
多元视角
共探高校“十五五”发展新路径
随后,周光礼教授、李晓华教授、陆根书教授、蔡三发研究员、胡建波教授共话高校“十五五”规划的战略选择与创新路径。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教授
周光礼教授作了题为《面向2035:大学战略定位及其实现》的报告,从为何定位、如何定位、如何实现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未来十年高校发展的战略方向。他指出,高校须面向2035教育强国目标明确战略定位,以及应对生源减少和AI技术带来的双重挑战。他建议从学科设置、育人模式、人事制度、治理机制等多方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差异化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确保高校在变革中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经贸大学党委书记李晓华教授
李晓华教授结合办学实践,指出定位是战略规划的核心,需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通过“新财经教育综合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并立足“顶天立地”策略——做有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深度服务京津冀协同与雄安新区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
陆根书教授系统介绍了陕西省在审核评估中的创新机制,如“差序同构、指导性授权”的省部协同体系和“123612”整改督查闭环管理,通过强化数据核查与多部门联动,切实提升省域高等教育质量。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
蔡三发研究员提出高校应推行“多规融合”方法,强调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通过“两上两下”规划程序实现总规、专规与院规的有效衔接,并以同济大学沪西校区为例,说明多规融合对学科发展与空间优化的实际成效。

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教授
胡建波教授强调民办高校应坚定“雇主驱动、学生中心、多元价值”的战略定位,真正关注学生与雇主需求。西安欧亚学院将依托人工智能、校企协同制度构建雇主需求分析体系,通过建立二级学院特色品牌、开展学院战略工作坊,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未来,欧亚还将通过构建学院联盟治理模式、强化二级学院自主性,激发基层创新活力,让欧亚的教育事业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
03
两大平行分论坛
共商高校发展新范式
本次论坛设有两个平行分论坛,分别聚焦于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与应用型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两大议题,每场包含10个邀请报告。


平行分论坛一现场
平行分论坛一上半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兼发展规划处处长曲瑛德研究员,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杜青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刘继安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林成华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改革处处长、“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夏显力教授分别以“规划视角: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中的几个问题”“‘十五五’学科建设:机遇挑战、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建设现状与优化路径”“教育强国建设下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范式与路径”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分论坛一上半场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昌乾主持。






曲瑛德研究员等嘉宾作分享 刘昌乾副主任主持平行分论坛一上半场论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电子科技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谢辉祥进行了详细评议。他指出高校“十五五”规划应聚焦三个核心议题,一是明确高校定位;二是强化学科交叉与需求对接;三是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系统性变革。

谢辉祥教授评议
平行分论坛一下半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卢晓东,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王传毅,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胡莉芳,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宗晓华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蔺亚琼分别以“从‘畏与无’到超越的创造自由:现代大学书院制在促进创新人才涌现中的作用”“分类推进交叉学科建设”“交叉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英国的经验”“以分类评价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制度逻辑与推进思路”“重构大学与产业边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教育跨界组织的运行机制研究”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分论坛一下半场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梦主持。






卢晓东教授等嘉宾作分享 谢梦副教授主持平行分论坛一下半场论坛
陆根书教授进行了精彩的评议,在评议中强调了两点核心思考:一是人才培养应注重“无用的有用性”,应关注长远价值与社会适应度;二是他认为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交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整合与创新突破。

陆根书教授评议

平行分论坛二现场
平行分论坛二上半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荫兵,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韶关学院发展规划部部长、法制办主任向爱国,上海杉达学院规划与科技处处长李广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蒲智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教务处处长陈遇春教授,分别以“赛培联动多元协同——从教师发展中心到教师发展研究院的实践探索”“擘画新蓝图:建设区域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战略规划与路径选择”“民办高校‘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方向与重点”“从战略到行动:高校发展规划实施的多元参与机制探析”“中国未来农业大学的形态变革与突破路径”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分论坛二上半场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教务处处长陈遇春教授主持。





李荫兵院长等嘉宾作分享 陈遇春教授主持平行分论坛二上半场论坛
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教授对上半场报告内容进行评议。他指出,高校应跳出统一评价束缚,重构发展逻辑。他提出高校规划应从理念、内容、形式与合法性四方面系统建构,实现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定义”转变。

胡建波教授评议
平行分论坛二下半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孙华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黄为,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徐高明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武建鑫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东莞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姚宇华分别以“自由探究、社会张力与大学资本——不同类型高校专业调整的力量图式”“基于战略规划引领的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顶天立地强腰:中国式高校体系的现代化图景”“省级政府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政策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地方应用型大学战略规划实践与思考”为题进行了下半场主题分享。分论坛二下半场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谢鑫主持。






孙华教授等嘉宾作分享 谢鑫主持平行分论坛二下半场论坛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姚聪莉教授作了点评发言,总结了会议交流的主要收获。她以东莞理工学院的“三步走”战略为例,强调科学规划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而非流于形式;进一步通过海外访学经验,说明扎实的规划需系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与学校专业结构;她结合自身参与学校“十二五”至“十四五”规划的经验,指出当前应用型高校定位模糊、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呼吁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助力高校明确发展路径。

姚聪莉教授评议
展望“十五五”,中国高等教育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与改革深水区。唯有与国家需求、坚持特色发展、深化综合改革紧密联结,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西安欧亚学院愿以此为契机,继续在改革中求真,在坚守中创新,让教育与社会产生深刻的共鸣。以应用型高校的自觉与担当,书写民办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力量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