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清涧县第六小学会议室内暖意融融,由清涧县教育和体育局携手我校人文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共同举办的“202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顺利收官。来自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齐聚一堂,在一天的沉浸式学习中,解锁心理测评技能、明晰咨询室建设规范,为守护县域学生心理健康筑牢专业根基。
自2017年我校人文学院首次与清涧县教育部门合作,现已服务数百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作为我校助力清涧县乡村教育振兴的又一实践,本次培训延续校地协同的优良传统,在8年教育服务的基础上,精准对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痛点,为一线教师送来“及时雨”。

政策引路+工具实操,破解测评“不会用、不敢用”难题
“以前拿到心理量表,光看计分规则就犯怵,今天跟着张老师一步步学,我们开展工作也有底了!”参训老师如是说。
上午的培训中,我校人文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张俊婷老师以政策为纲,结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要求,拆解中小学心理测评的“高频考点”——从测评频率“每学年至少1次”到结果应用“不与评优升学挂钩”,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主观幸福感量表》的适用年级到《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测评目的,每一项都结合中小学学校实际举例说明。针对教师们最头疼的“计分与解读”,张老师现场呈现小学心理健康测评真实案例,手把手指导如何选择量表、如何计算得分,如何依据标准划分风险等级,让教师们在实践中掌握“既不夸大焦虑,也不忽视风险”的反馈技巧。
“很多孩子不善表达,测评就是了解他们心理状态的‘桥梁’。”张俊婷老师特别提醒,“但咱们不能把测评当‘标签’,要像医生问诊一样,结合日常观察综合判断,真正做到‘为孩子负责’。”

空间规划+制度落地,让咨询室“建得成、用得好”
“原来团体辅导室的桌椅不是随便摆的,要能方便小组讨论;个别咨询室的沙发摆成45度角,空间保证10-15平米,孩子才不会觉得有压迫感,也不会因过于空旷而产生不安全感……”下午的“标准化咨询室运作规范”模块,张煜老师带来的“实用干货”,让在场教师频频点头。
结合西安市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建设经验,张煜老师针对清涧县学校“空间有限、资源紧张”的实际,给出“弹性解决方案”:中小学小规模学校在不违背“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可“功能区”复用;墙面用淡蓝色乳胶漆代替专业隔音材料,既省钱又能缓解焦虑;宣泄室不必追求“高端设备”,配备减压玩具、宣泄墙即可满足基础需求。
经验分享+实地观摩,让好方法“能复制、可推广”
“我们学校以前也缺专职心理教师,后来通过‘班主任+心理教师’协同,每周开一次心理健康专题会,慢慢把工作理顺了……”培训中,来自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学的青年教师董欣如老师分享的“三全教育模式”,让不少中小学学校教师看到希望。董欣如老师是我专业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以来工作成绩优异,为该学校成功申报“区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本次作为优秀一线教师代表进行了分享。
另一位来自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具有20多年教龄的高级心理教师王海娟老师则以“124344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例,详解如何优先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如何通过“家校共育课堂”引导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个接地气的案例,让在场教师直呼“有用”。
参训老师们还就如何创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如何整理申报材料、如何开展心理健康课等问题与两位一线教师进行了友好交流,两位老师均倾囊相授。

培训尾声,全体教师走进清涧县第六小学心理测评室与心理咨询室,实地体验测评软件操作、沙盘游戏疗法。在心理测评室,教师们使用电脑跟着张俊婷老师学习如何使用测评系统;在宣泄室,老师们击打宣泄设备,感受能量的释放;在团体辅导室,老师们敲击乐器,感受节律带来的放松;在个别咨询室,大家亲手触摸沙盘沙具,感受“用沙具讲故事”的魅力。
一位刚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疑惑“这个沙盘怎么玩?”,张煜老师解释“沙盘并不是单纯的游戏,它就像一面镜子,沙盘中的玩具呈现出孩子内心真实的世界,沙盘中的故事只有孩子自己才有资格来解读,我们只是陪伴者和见证者。对儿童而言,沙盘比语言更容易也更有效。”现场的老师们纷纷表示“以前觉得沙盘是‘花架子’,试了才知道,对不爱说话的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语言’。”
参训心声——把专业知识“带回去,用起来”
“这次培训像一场‘及时雨’,解决了我们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好多难题。”
“回去我就先把测评做起来,再把咨询室建设好,让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专业的心理服务。”
“有了这次培训分享的资料,我们工作起来更有底了。”
此次培训,不仅为清涧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专业动能,更让西安欧亚学院与县域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未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将持续通过“线上督导+线下送教”,跟踪帮扶县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专业的心理服务扎根乡村,守护每一个孩子的阳光童年。
(校工会 人文教育学院 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