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

活力校园

【教学改革】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我校第五届通识课程论文大赛圆满落幕

来源:通识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2-07-15

国际公认的写作研究领域领导者,现任哈佛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学教师的南希•萨默斯(Nancy Sommers)说过这样一段话:“写作是一种用文字字面和隐喻(both literally and metaphorically)标记世界的方式——一种让人们知道你所思考、你所相信的一种方式。写作并不只是寻求读者——那些可能因我所说而被说服的人,进而影响他们——对我而言,写作也是学习我所思考的方式。”

7月12日,西安欧亚学院第五届通识课程论文大赛圆满落幕,经过持续一个学期的初赛、复赛和决赛三轮评比,29名同学的作品在2800余份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名单如下:

(图)获奖名单

写作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任务和道路。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在大学学习写作是重要的,写作中蕴含着学习其他科目的逻辑和方式。萨默斯曾提到,有一位学生分享过写作对于她的意义:当她在课堂上不写作的时候,就像一名游客,仿佛只是从一辆旅游大巴上观察景观;但是当她开始写一个主题时,她发现了自己关心的主题为什么是重要的,她明白了有什么要说的,以及她能对这个主题作出什么贡献。写作迫使你深入地思考,发现并反思你的热情。写作是一场论证与逻辑教育,是一场创造的和探索的冒险。

作为欧亚DNA课程及大学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与表达》课程一直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写作课上,学生从选题开始,经过查找文献、头脑风暴、结构设计、打草稿等过程,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大量的资料收集、文献阅读、创意研究工作,直到从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中,挖掘出一个问题,总结出一种规律,生发出一股下笔成文的冲动。在一篇文章中,在自己的语言之外,学习使用原始数据,学习引述作者,学习对例证和观点作总结,学习怎样做到学术诚信、学术自觉。

在基础的课程学习之外,《写作与表达》课程组为广大欧亚学子开展了多样的课外拓展项目,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自2020年5月开始,覆盖全校的通识课程论文写作大赛与课程教学形成合力,探索写作课育人的长效机制。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提升论文质量,欧亚学习支持中心的指导老师特为同学们提供了1对1的面批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论文质量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了实用有效的写作技能。截至2022年7月,通识教育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通识课程论文写作大赛,每一届都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19级学生刘雅欣曾获得第三届通识课程论文大赛一等奖,她的作品《浅谈日本“间”文化在日本当代设计中的展现》一文还入围了第三届“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复赛。在大二学习《写作与表达》这门课期间,刘雅欣看到了写作的另外一面——结构化和理性,学习到了结构化写作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结构是理性的,但是也是富有人情味的,是在充分理解人阅读习惯之后总结出的可复制的有清晰脉络的文章理解格式。文章除了那些华丽浪漫的辞藻、激昂澎湃的情绪,也应有明确的结构和脉络、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展示,感性和理性共同交织的魅力,通过文字这一单一媒介传递着,这一切如此迷人。”她说。

获得第五届通识课程论文大赛一等奖的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焦琪瑞,一直以来都对写作充满了胆怯和排斥。随着《写作与表达》课程学习的深入,她忽然发现写作没有那么困难,也可以很有趣。课堂上无论是章题的选择、布局的纵横,还是措辞的推敲,结构化写作的魅力令她无比兴奋。突破自己的薄弱领域,挑战固有的语言习惯和思考方式,掌握逻辑化的表达能力,这是许多参赛同学在学习课程之后的同感。

加拿大畅销书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数》一书中提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不是说天资超人,而是付出了超过他人的不懈努力。其实,任何人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写作是一件需要长久坚持的事,从任何角度来说,写作的功力都不能速成,它必得看人有没有“酿”的功夫。

坚持写下去,所有的真理将追寻你、采撷你、得到你。

(通识教育学院人文与艺术课程中心 侯艺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