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加强对青年学子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引领与培养教育,帮助其明晰入党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掌握成长路径,10月21日,第一青年社区分党委创新采用 “线下主会场 + 线上云教室” 双模式,组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培训活动。活动覆盖线下1个主会场及多间宿舍 “云教室”,吸引数百名入党积极分子同步参与。此次培训特别邀请2名“00后”优秀党员,分别围绕 “以奉献践党性” 的实践探索与 “以规范见初心” 的材料实操两大核心主题,将 “如何践行党员担当”“怎样规范准备入党材料” 等关键问题,转化为生动鲜活、可学可做的 “沉浸式成长指引”,让入党 “第一步” 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
一、以奉献践党性:在实践中锚定党建方向,用行动诠释初心使命
本次活动首位分享嘉宾为中共预备党员、Xdea 青年社区成员、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伊洲庆。其个人曾荣获全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学大赛一等奖、全国高等院校英语能力大赛三等奖,并获评青海省 “青年优秀志愿者” 称号。

伊洲庆

线上分享
分享中,伊洲庆以“在奉献中找准党建方向” 为核心主题,结合自身实践经历,为现场及云端的入党积极分子解答 “党建实践方向如何定位” 的迷茫困惑。分享过程中,他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了搜救犬参与灾害救援、党员在蓝色救灾帐篷下开展服务、防疫一线志愿者身着 “白甲” 坚守岗位等志愿场景,让 “奉献” 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画面。
“大一时期,我也曾对党建实践的方向感到困惑,是一次次志愿服务让我逐步找到答案。” 伊洲庆坦言,从上门帮扶独居老人、用实际行动传递党的温暖,到主动投身灾害救援现场、以青春力量践行党员担当,再到坚守疫情防控一线、筑牢群众安全屏障,每一次实践都让他对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当我们把‘为人民服务’翻译成‘给独居老人修一次手机’‘帮社区阿嬷背一桶生活用水’,党性就不再是课本上的理论文字,而是真正扎根在基层大地上、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责任与担当。” 这番真挚分享,让在场及线上的入党积极分子深刻认识到 “党员的先进性,源于用行动传递温暖、以坚守践行初心”,进一步坚定了 “从实践出发、向奉献看齐” 的成长信念。
第二位分享嘉宾为中共党员、Xdea 青年社区成员、会计金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谭竣文。其个人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多次参与创新创业类比赛,累计斩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10 项。

谭竣文

线上分享
二、以规范见初心:用严谨态度准备材料,以专业标准彰显政治素养
围绕“严肃规范做好入党材料准备” 这一主题,谭竣文结合党组织对入党材料的规范要求及自身材料准备经验,提出入党材料准备 “三把尺子”,为积极分子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指引:
“日期尺子”:严守时限,杜绝倒签。建议以红笔在日历标注材料提交截止日期,建立 “时间预警” 机制,确保各类材料按时提交、绝不出现日期倒签情况,这是党员政治素养与纪律意识的基础体现。
2.“经历尺子”:充实内容,拒绝留白。要求将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创新创业比赛的经历、理论学习的收获等成长轨迹,系统梳理为 “实践轨迹图”,让入党材料不仅呈现个人经历,更融入对党的理论认知、思想感悟与成长沉淀,充分体现 “思想与行动同步进步”。
3.“思想尺子”:真实原创,杜绝复制。强调思想汇报需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动态、学习感悟与实践反思,清晰呈现 “从认知到认同、从向往到行动” 的思想成长曲线,让党组织能够直观看到积极分子的思想进步过程,坚决杜绝内容复制粘贴、脱离个人实际的情况。
此次“云端 + 现场” 的初心对话活动,既有优秀党员 “接地气” 的成长经历分享,又有 “可落地” 的材料准备实操指导,为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清晰勾勒出 “思想铸魂 + 行动践行” 的双线成长路径。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对入党积极分子而言,“入党第一课” 的 “课后实践” 才刚刚开启 —— 未来,他们将以优秀党员为榜样,主动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将入党初心融入日常行动,真正把自己的名字从入党申请表,写进群众的心里、写在基层实践的答卷上。
供稿单位:第一青年社区分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