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在世界各地的新闻编辑区里,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记者们正对着电脑屏幕敲打文字,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让世界各地的民众看到中国维护和平的努力。
这一幕,恰是传媒记录历史最生动的注脚——80年前,战地记者用钢笔和胶卷在硝烟中刻下民族抗争的轨迹;80年后,新一代媒体人仍在以镜头为眼、以笔为尺,丈量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传媒的记录,从来不是简单的事件存档,而是让记忆有温度、让真相有力量、让和平有根基的重要纽带。


8月28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一场记者招待会,这是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记录现场:让历史在当下可触摸
在卢沟桥的石板路上,镜头里的凹陷处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馆中1937年的战地照片重叠。这种“现场感”的传递,正是传媒记录的首要价值。被媒体捕捉的细节,让80年前的苦难与抗争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的集体记忆。
正如马来西亚侨领杨博耀在记者会上所说:“要把南侨机工的故事讲出来”。当媒体将这些个体经历转化为公共叙事,历史便从“过去完成时”变为“现在进行时”——年轻人通过短视频了解到祖辈如何用手推车支援前线,海外华人在纪录片中看见父辈归国抗战的身影,这种“在场感”让历史不再遥远,成为连接代际的精神纽带。
打捞细节:让边缘记忆不沉没
除了宏大叙事,媒体还聚焦了诸多小人物的故事:缅甸华侨回忆中国远征军的丛林作战,斐济侨胞讲述祖父冒死传递情报的经历,刚果(金)记者则通过采访老兵后代,还原了非洲士兵与中国军队协同作战的场景。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抗战历史从“单一视角”变为“多元拼图”——它不仅是中国的抗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共同记忆;不仅是军人的战场,更是每个普通人用生命书写的史诗。
对抗遗忘:让真相站得住
日本政府试图淡化侵略历史,但照片会说话。传媒的记录,在80年后的今天仍发挥着“防篡改”的重要作用。这种“较真”的记录,本质是对历史正义的守护,传媒正在用事实构建一道“记忆防线”:让后代知道,胜利不是“自然到来”,而是用血肉换来;和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时时警醒。
从1945年重庆《大公报》“日本投降矣”的号外,到2025年全球直播的纪念大会,传媒始终站在历史记录的最前线。80年过去,钢笔换成了直播设备,胶卷变成了数字云存储,但记录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对先烈的交代,对后代的承诺,更是人类文明对抗遗忘、守护和平的底线。当最后一位抗战老兵闭上双眼,当战场的硝烟彻底散尽,正是这些文字、影像和声音,让那段历史永远“活着”——提醒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就是传媒记录的终极意义。



9月3日上午,文化传媒学院师生观看阅兵盛况,厚植家国情怀。
供稿单位:文化传媒学院党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