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

基层党建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党支部石泉县文化调研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4


盛夏七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党支部以“赓续鬼谷桑蚕文脉,党建引领非遗振兴”为主题深入石泉县进行文化调研。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郑重宣告:“陕西石泉县出土的鎏金铜蚕,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声穿越时空的召唤,奠定了本次文化调研的精神坐标。


F7B6

石泉县城全景


石泉县池河畔的谭家湾,是鎏金铜蚕的发现之地。据《石泉县志》记载:“石泉兴蚕养蚕起源于西周时期,至秦汉时期石泉所在的汉江一带已是‘桑遍地、丝帛盈市’,民间丝织作坊甚多”。而鎏金铜蚕正是西汉御赐蚕桑生产的奖器,直接印证了汉代兴桑养蚕并开启古丝绸之路的盛景。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到了在池河镇出土的鎏金铜蚕:“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路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迎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了这段历史。”因此,鎏金铜蚕作为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标志,展示了古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丝路源头在石泉的壮阔史诗。


据石泉县当地工作人员介绍,鎏金铜蚕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桑蚕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和爱国、奉献、奋斗、传承、工匠、超越精神。所以石泉县通过大力宣扬鎏金铜蚕文化,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经贸合作,为石泉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包括打造金蚕小镇,以沧海桑田农业体验区为第一产业,以蚕桑科技区为第二产业,以醉美桑海农业体验区、荷塘月色丝路风情康养区为第三产业,成就了产镇融合发展的典范。


1A990

党支部教师共同参观展览馆


此次调研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学习教育的关键实践。在红岩社区的党建会议室,全体党员教师与金蚕文化协会的王会长共同讨论:如何将鎏金铜蚕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怎样以高校资源助推非遗IP开发?当了解到石泉县已经形成从养蚕缫丝到文创研发的完整产业链,“石泉蚕丝”已入选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时,参会教师纷纷感叹石泉县的文化传承和产业振兴工作不仅是思政教育的灵感源泉,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补给。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也会考虑构建“丝路源点”思政课程模块,以鎏金铜蚕实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同时结合双创大赛,联合石泉县当地机构搭建产学研基地,助力蚕桑富硒产品品牌升级。


A802

党支部教师与工作人员座谈


调研结束后,全体党员教师对石泉县的文化产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各位老师眼中,鎏金铜蚕也不再仅是静卧展柜的文物,而是一条贯通古今的丝线,一端系着两千年丝路的起点,一端牵动着新时代党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未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堂,鎏金铜蚕的故事会被写入新的教案,这条贯通古今的丝线,见证着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也会在新时代继续谱写着联通世界、造福民生的崭新篇章。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

您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最新浏览器或更换浏览器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