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执笔,以绿为墨
年轮为卷,大地成诗
当三月的细雨唤醒沉睡的泥土
我们与自然的约定如期而至—植树节
不仅是播种绿意的时刻
更是将希望根植于未来的仪式
在阳春三月,我们迎来了第47个中国植树节。如今,植树造林已成为民族风尚,绿化家园成为时代的追求。第四青年社区分党委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实际行动宣传植树造林和乡村绿化的重大意义,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社会义务植树活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一、植树节的起源:跨越千年的绿色传承
上古舜帝设立“虞官”管理林业,到秦始皇推行道旁植树制度,再到明清时期更以法令形式推动经济林木种植林学家凌道扬、韩安等先驱推动北洋政府将清明定为植树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急兴农学”的遗志改期3月12日,直至1979年新中国正式确立这个充满生机的节日。

二、植树节的意义:生态·文化·责任的交融

1、生态修复的基石。1亩树林能达到20吨蓄水量,且每日可吸收67kg/日二氧化碳,这些数字背后是秦岭生态屏障的重建密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植树造林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当欧亚学子在校园森林公园种下树木,就是在构筑城市"绿肺"的微观模型。
2、文化传承的纽带。从《诗经》"树之榛栗"的礼乐教化,到明代"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的法令,绿色始终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如今我们从“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理念,植树节延续了中华文明敬畏自然的传统。
3.全民行动的责任。1981年《全民义务植树决议》以法律形式推动人人参与,将环保意识从口号转化为行动。邓小平曾身体力行11年植树,诠释“坚持百年,代代相传”的决心。

三、如何践行植树节?多元参与,绿色无界
1、节约用纸。中华民族自古将勤俭节约视为修身齐家的根本准则,更将其融入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与珍惜之中。节约用纸不但可以遏制森林消失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降低工业负担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危险。
2、绿色出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低能耗和排碳量少的出行方式当做首选比如步行骑行优先,公交地铁为主;拼车共享新能源车,短途不驾车。践行1公里步行、3公里单车、5公里公交。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四、青春与绿色的对话
学生第一党支部 宋妍蓉:以前总觉得种树离我很远,现在才明白,指尖划过的每一篇环保推送,都该化作脚下播种的力量—我们这代人不能再只是‘云端植树’的点赞者。
学生第五党支部 雷睿柯:看着宣传片里被砍伐的原始森林,突然懂了课本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量,原来节约用纸不只是省几张作业本,是在挽救未来年轮里的春天。
学生第七党支部 王新宇:二十年没栽过一棵树的大学生活是苍白的,但当我第一次握紧树苗时,突然听见了童年那篇《小白杨》课文在掌纹里生根的声音—这场绿色长征,我们终将成为接力者。

植树节不仅是3月12日的短暂行动,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绿色长征。从周代的“列树以表道”到今天的“云端认养”,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第四青年社区分党委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双手播撒绿色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以树为笔,以地为纸,共同书写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篇章!
供稿单位:第四青年社区分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