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旧与新的交替,是冬去春来的重要节点,更是个体与家庭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它既是我们过往学习、生活的总结,也是希望与期盼的新起点。2025年蛇年,我们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第四青年社区分党委的星火青年们化身记录者,以镜头为笔、以烟火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年俗年味 — 传承与创新交织,青春与信仰相融。年夜饭,是春节的核心所在,那从千家万户灶台飘散出的香气,氤氲着饺子的热气、年糕的甜糯,深深浸润着中国人最质朴的情怀。一桌团圆饭,饱含着游子归家的期盼、父母凝望的深情,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根源。
天南海北,共赴团圆
星火青年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带着家乡的独特印记相聚于此。东北的杨镒铭同学分享了他家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面前是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有一大锅香气四溢的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杨镒铭同学感慨道:“在东北,饺子和炖菜就是年夜饭的灵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边包边唠家常,饺子包进去的不仅是馅料,更是满满的亲情。这顿饭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家的温暖,过年回家吃上这一口,心里就踏实了。”

广东的黄子琪同学家中的年夜饭别具特色,餐桌上摆满了白切鸡、清蒸鱼和各种精致的糕点。黄子琪笑着说:“我们广东的年夜饭讲究‘好意头’,白切鸡寓意着吉祥如意,清蒸鱼象征着年年有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些美食,聊聊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这种团聚的时光特别珍贵。”


亲手下厨,传递温情
结束了一学期的校园生活,星火青年们回到家中,不再只是等待美食上桌的孩子,而是主动走进厨房,系上围裙,从帮厨做起,与家人一同准备年夜饭。这一角色的转变,让他们在烟火缭绕间,切实体会到了家庭责任的重量,也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感动。马以涵同学对家乡的糖醋鲤鱼情有独钟,今年春节,他向妈妈学习制作这道菜。起初他连鱼都处理不好,但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一步步完成了刮鳞、去鳃、破肚、腌制、炸制、调味等步骤。当他把鱼端上桌,看到家人满意的笑容时,觉得一切努力都有了意义。


赵天惠同学则和奶奶一起准备饺子。在和面、调馅、包饺子的过程中,她听奶奶讲述家乡春节的传统与过往的趣事,学会了包各种形状的饺子,也感受到了奶奶深深的爱。每个饺子都包进了她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这些同学用双手为年夜饭注入了新的活力,传递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传承创新,年味焕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这一传统习俗也在不断演变。星火青年们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为年夜饭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的同学将家乡的特色美食与现代流行的烹饪元素融合,创造出独具风味的新菜品。原本朴实的家常菜,在他们的巧手下,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创意佳肴。还有同学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号召家人进行光盘行动,宣传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倡导家庭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让年夜饭不仅是美食的享受,更是文明的传承。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让古老的年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春节的脚步踏破寒冬的寂静,带着团圆的喜悦、传统的韵味,在华夏大地热烈奏响。它是旧梦的句点,是心愿的起笔。在这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我们聆听时光的浅吟低唱,迈向崭新的征程。新的一年,让我们以知识为薪,以情怀为焰,在传统的土壤里播种创新,让家国的炊烟,永远温热如初。
供稿单位:第四青年社区分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