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养分。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党史故事讲述——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的一年时间里,通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对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社会状况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时,国际国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进一步宰割中国;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和争夺更加激烈。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的加剧以及国际格局的新变化,给中国政治局势带来重大的影响,由外国列强分别操纵控制的中国各派军阀之间抢夺地盘的纷争更加激烈。
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中国的出路问题,各派政治势力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在统治阶级方面,控制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鼓吹“武力统一”,各省地方军阀则要求“自治”或“联省自治”。孙中山虽然仍坚持民主主义的革命立场,但却提不出足以动员群众奋起斗争的革命纲领。
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前途在哪里?许多爱国志士为此而苦恼、仿徨和忧虑。正在此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初步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列宁和共产国际十分关心东方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1920年七八月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这一时期,党一方面通过革命实践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接受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并开始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逐渐酝酿和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和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回国的部分代表。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人(尚有一人姓名不详),代表着全党195名党员。大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原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举行。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局向大会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张国焘报告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经过以及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情况;团中央代表施存统报告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经过以及大会通过的决议。大会推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组成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其他决议案。
大会通过的宣言是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它分析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着重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即因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便可得到独立和比较的自由。”二大宣言初步闸明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党的二大第一次将党在民主革命中要实现的目标同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实现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不仅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指出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深化,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成果。它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为中国革命的正确进行指明了方向。从党的一大确定直接搞社会主义革命,到二大确定首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党的战略方针的一次重大转变。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它的一面旗帜。党的二大提出的革命纲领,即坚持和包含了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理想,又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在现阶段的行动方针和革命任务,即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大会还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要和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大会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一种抉择。
党的二大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组织工作。党的二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即于1922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自己的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它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舆论宣传和政策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