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新闻 > 欧亚要闻 > 正文

新闻

欧亚要闻

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创造,西安欧亚学院开启“十五五”新篇章

来源:教育创新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6-16

2025年6月13日,西安欧亚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D502录播教室举办“知识创造理论”读书分享与“十五五”战略规划研讨会。会议由西安欧亚学院校长助理赵军镜主持,胡建波董事长、学校各单位中层领导以及业务骨干参会。本次研讨以知识理论框架为核心,围绕欧亚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十五五”战略规划展开深度讨论,为高校组织变革与教学创新提供方法论支撑。



会议伊始,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赵健从理论溯源对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理论框架进行解读,他系统阐释了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理论的核心框架。该理论以知识社会与不确定性为前提,突破传统组织“信息处理机器”的认知,提出组织是“知识创造有机生命体”的创新视角。SECI模型(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作为理论核心,揭示了知识从隐性到显性、从个体到组织的螺旋上升机制。

赵健副院长进一步以“松下面包机开发”为案例,分析知识从个体到组织的螺旋上升机制。松下团队通过“拜师面包师学习揉面技艺”完成社会化阶段,用“扭曲拉伸”概念实现外显化,整合机械技术完成组合化,最终将工艺内化为产品标准,完美诠释了知识创造的四阶段循环。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知识螺旋的五个促进条件——意图、自主、创造性混沌、冗余信息与必要多样性。



基于该理论,西安欧亚学院校长助理赵军镜对欧亚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核心方向做出指示: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创造”。具体表现为:


1. 个体价值:人人都是知识创造者。教师教学反思(隐性知识)通过教研工作坊分享(社会化),整合成校本培训手册(组合化),新教师通过实战内化为教学能力(内隐化)。这种模式打破了知识创造的精英化壁垒。

2. 教学改革: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创造的教学范式革命。教师转型为“知识工程师”,学生成为“知识创业者”,如欧亚“咖啡模式”课程中师生共同开发商业方案。

3. 科研与社会服务:从“单向输出”到“知识螺旋共生”。传统科研因忽视隐性知识、以显性知识定评赏,发展受限。如今明确其本质为加速SECI知识螺旋,科研创新借“创造性混沌”探索高风险领域、跨学科组队,社会服务构建知识溢出双通道,开启革新之旅。

4. 重构组织模式:激活中层力量,向“超文本组织”转型。为优化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将赋予中层管理者 “知识工程师”角色,贯通战略与一线实践。同时建立双轨晋升通道,推行战略轮岗制度,促进人员跨部门流动,打破知识壁垒,激发创新活力,助力工作开创新局面。

5. 知识管理:优化知识创造流程,深化SECI模型应用。欧亚正推进“知识管理手册”编制,系统梳理“欧亚三角”“雇主导向”等特色概念的内涵。同时,学校试点“知识管理”制度,由高层管理者构建知识愿景,中层作为“知识工程师”推动螺旋转化,一线教师成为“知识实践者”。这种三层架构与超文本组织模式形成共振,为“十五五”规划中的创新型大学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分享结束后,与会者围绕知识创造理论,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学习心得,进行了热烈讨论。


野中提出的“自中向上而下”管理模式成为研讨焦点。该模式强调中层管理者作为“知识工程师”的桥梁作用,与欧亚学院现行的专业主理人管理制度高度契合。来自通识教育学院的一名资深欧亚教师表示,在欧美等一些西方国家中,通常认为中层是最没有存在必要的一个群体,但是野中郁次郎却认为中层管理者在连接高层愿景与一线实践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一观点为欧亚优化组织架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超文本组织架构的解读引发热议。图文信息中心主任罗征表示“超文本”原是一种在计算机行业使用的语言,今天经过学习讨论,发现用于组织架构的设计也非常合理,让人觉得大开眼界。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许燕燕对本次的研讨内容感触颇深,她认为这种将组织分为“业务系统层、项目团队层、知识库层”的动态模型,与欧亚正在推进的跨学科项目制教学不谋而合。例如,学校在微专业建设中,通过抽调不同专业教师组成项目团队(项目层),依托现有课程体系(业务层),最终沉淀跨学科案例库(知识库),实现了知识创造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



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指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为我校创新型大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他进一步强调:“知识创造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耦合,欧亚正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知识创造共同体,这将是学校在下一个五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能。”




您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最新浏览器或更换浏览器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