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新闻 > 欧亚要闻 > 正文

新闻

欧亚要闻

欧亚xPMI,携手打造项目管理人才的“黄金执照”!

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2025-06-09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借鉴项目管理思维激发青年创造力?如何在时代变革中将项目管理理念融入高校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教育领域亟需探索的课题。


6月6日下午,西安欧亚学院携手PMI(中国),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项目管理高校论坛暨CAPM认证发布会。本次论坛也是今年4月27日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后的首次联合活动。


论坛以“大学生项目管理教育与能力培养”为核心议题,齐聚西安多所高校专家学者、30余位企业代表,以及西安欧亚学院人居环境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师生共200余人,共同探讨大学生项目管理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开启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新篇章。论坛现场还发布了CAPM®助理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赋能青年项目管理教育与能力多维提升,助力其在时代浪潮中脱颖而出。


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王艳致辞


西安欧亚学院与PMI(中国)的合作源于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战略契合,在大学生就业发展上的共同专业愿景和社会期待。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王艳认为,项目管理不仅是一种科学方法,更能为学生带来掌控感和抗风险能力等多重优势。项目管理应成为大学生的一项必备能力,通过项目管理思维,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以终为始设计大学和走出校园后的生活。王艳指出,项目管理思维的目标共识、工具掌控、风险应对、成本优化四大能力,是职场中高效执行各项事务的核心要素。她期待企业合作伙伴深度参与欧亚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CAPM认证与项目管理课程协同共育人才的创新模式,帮助学生们除学位证书外获得专业认证和丰富的简历,从而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PMI副总裁、PMI(中国)董事总经理陈永涛致辞


PMI副总裁、PMI(中国)董事总经理陈永涛在致辞中指出,全球及中国项目专业人才的供需不仅存在数字上的巨大缺口,还在能力经验层面存在差距。根据PMI最新发布的《全球项目管理人才缺口报告》,到2035年,全球项目人才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而中国将达到1360万。他强调,在众多行业领域中,项目管理的探索与创新至关重要,而人才是项目管理的核心驱动力。陈永涛高度评价了学校的创新实践,认为“西安欧亚学院正在重新定义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话方式”,学校通过国际认证引入、校企生态构建及跨学科培养模式,为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范例。他呼吁更多机构加入校企协同育人行列,共同填补全球项目管理人才缺口,并助力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为步入职场做好知识、经验、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准备。


主题演讲:以项目管理推进

教育链 产业链 人才链深度融合


主题演讲1:项目管理人才需求报告

演讲嘉宾|PM(中国)大客户总监 金志维


PMI(中国)大客户总监金志维借助PMI的全球洞察,深入剖析了项目管理领域的人才需求现状和未来能力框架。金志维对PMI的业务与服务作了全面介绍,其涵盖全球标准、专业认证、组织合作、个人社区、会议活动以及全球调查6大版块。基于PMI的《2025年全球项目管理人才缺口报告》,金志维指出,项目管理人才需具备适应能力(AI工具与绿色技能应用)、商业敏锐度(干系人管理与风险抵御)和沟通能力(跨团队价值协同)三大核心能力,而人工智能的崛起将推动项目管理向更高层次的软技能需求发展。他以“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鼓励同学们积极应对技术更新、绿色发展、人工智能等时代变化,保持高度的适应性,聚焦项目成功,专注价值交付,并不断提升对商业的敏锐度。



主题演讲2:欧亚社会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建设分析

演讲嘉宾|西安欧亚学院科研处处长 吴丽娟


西安欧亚学院科研处处长吴丽娟分享了学校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建设上的创新实践探索。吴丽娟介绍,学校构建了三级管理主体组织架构,科研建设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为参考,通过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完善定价机制、引进专业项目经理、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市场拓展能力和项目交付能力,赋能各创新团队实现市场化与职业化转型,推动项目管理的可视化与经验沉淀。在创新营销载体方面,学校精准定位社会服务产品,聚焦核心服务领域,构建“双轮驱动”产品矩阵,助力“雇主导向,学生中心”教育理念落地实施,为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学校将持续完善质量管理流程,从制度保障、经费保障、能力建设等多维度提供坚实支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主题演讲3:项目经济时代的领导力

演讲嘉宾|AFP中国区总监 白俊江


AFP中国区总监白俊江援引PMI前董事会主席安东尼奥·涅托-罗德里格斯的“项目经济”理念,提出项目管理是将想法变为实现的必备能力和社会活动,项目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世界的通用语言。结合项目经济趋势,他指出项目经理需更注重培养适应性、情商、协作能力及结果导向思维,以应对当前环境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基于2025年《全球领导力展望》中国报告,白俊江强调,“我们必须打造具有韧性的组织,在逆境中求生并重新思考领导力的内涵。”他从三个维度展开阐述:对内,组织应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培养驱动业务目标实现的能力;对己,中高层管理者需要克服转型与提升过程中的压力与挑战;对外,组织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提升盈利能力。白俊江还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精准解读环境,深刻理解商业环境的发展趋势;二是推动商业创新,探索新的方法与模式;三是积极构建关系,建立基于互信的合作网络;四是清晰描绘愿景,勾勒出引人入胜的未来图景。



圆桌对话

社会挑战应对与教育创新变革



论坛上,围绕“教育创新与校企合作如何助力大学生项目管理能力成长”这一话题,多位行业专家和学者展开深度对话,针对三大核心问题提出创新路径和多元解决方案。



01 破解人才供需错位

构建“专业组织+学校+企业”协同生态


针对人才培养周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痛点,西安欧亚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吴睿指出,高校四年制培养体系难以跟上中小企业平均两年的业务迭代速度,课程内容常滞后于AI工具应用、绿色管理等产业前沿趋势。


飞书项目解决方案专家郭丹阳以四大咨询公司对PMP认证者的绩效奖励为例,指出企业对持证人才的激励机制可反向推动学生主动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建议高校将认证与课程结合,强化“以证促学”。


陈永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项目管理的思维体系、模型与工具,丰富并巩固个人资质,从而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有更多”抓手”。


02 跨学科赋能:

让项目管理成为通用能力枢纽


针对非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郭丹阳提出项目管理思维的“通用工具论”:其核心框架(如目标分解、资源协调、风险预判)适用于理工科、文科、艺术设计等各类专业。理工科学生可通过工作分解结构(WBS)优化科研项目流程,文科学生借助相关方管理深化社会调研的需求洞察,艺术设计学生运用迭代思维平衡创意构想与落地执行。


陈永涛进一步指出,大学教育常偏重专业深度(“聚焦”),但社会竞争更需跨领域整合能力(“发散”),项目管理恰能弥补这一缺口——通过引导学生在开放创新(如头脑风暴)与结构化执行(如甘特图管理)间切换,满足企业对“生态型人才”的复合需求。


参与对话的嘉宾一致建议,高校可推行“项目管理+X”跨学科模式,通过学科交叉提升学生的职场适配性,例如“计算机科学+项目管理”培养技术型项目经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强化需求端资源统筹能力。


03 AI时代的能力升级:

聚焦“不可替代”的核心素养



面对AI对基础流程工作的替代,陈永涛透露,PMI已推出项目经理人工智能助手Infinity,预计项目管理中流程管理部分将被替代,释放人力聚焦创造性工作和战略性决策,大学生更应聚焦三大能力的培养:一是战略决策力,即运用商业敏锐度判断项目价值(如是否启动高风险创新项目),这需要通过企业实习中的经历参与积累;二是人际协同力,如跨部门冲突调解、团队激励等“情感智能”,可通过校园项目(如组织大型活动)刻意练习;三是工具元能力,即掌握AI工具的应用边界,并构建“多工具协作思维”。


郭丹阳以飞书平台为例,建议学生从“工具使用者”转型为“工具整合者”,善用技术逻辑提升管理效率,而非依赖自动化。


白俊江指出,AI虽具备治理能力,但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新能力,未来职场更需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CAPM认证发布

大学生“零门槛”职业新起点


PMI(中国)市场部经理陈紫菲作CAPM认证介绍


PMI(中国)市场部经理陈紫菲代表协会在论坛上进行了 CAPM认证的发布。CAPM(认证助理项目管理师)是由项目管理协会PMI提供的入门级项目管理认证,旨在帮助项目管理新手或希望提升项目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士掌握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所以选择在西安欧亚学院发布,正是因为学校“雇主导向,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成果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双方在人才培养上有着共同的社会期待。


陈紫菲首先从“雇主导向”出发,分享了世界500强企业人力资源基于项目的人才选拔框架与PMI人才三角的高度一致。她指出,企业选拔项目管理人才时,会综合考虑专业知识匹配度(如软件技能与项目实操的转化效率)、以往项目经验背景匹配度、知识背景匹配度(如课程项目或管理理论储备)、软技能配备度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匹配度(如沟通协作与应变能力)等多个关键因素。这些指标构成企业评估应届生“能否快速上手项目、融入团队、应对变化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


回归到“学生中心”视角,她提出了“校内专业+项目管理=无限可能”的大学生成长公式,凸显项目管理的“衔接校园到职场”的独特桥梁价值。她强调,“零项目经验”报考要求的国际认可CAPM认证是更适合大学生的起点。同时,持证所掌握的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和理念是通用且可迁移的,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职业发展路径,处于哪个职业发展阶段,都能从中受益。大学生可以CAPM为起点,通过项目管理课程课程与实习实践,构建“理论认证+实战应用”的能力闭环,为职场发展筑牢根基。



此次论坛为高校、企业与学生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推动了项目管理教育的普及与创新。西安欧亚学院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战略锚点,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机制,把项目管理思维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场景,通过搭建CAPM认证体系、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跨学科项目实战训练等方式,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数字经济时代输送更多“敢创新、善协同、能落地”的时代力量。




供稿 / 郑启涵 杨舒涵 马臻 高正钦 刘哲阳等

综合PMI(中国)公众号信息


您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最新浏览器或更换浏览器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