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新闻 > 欧亚要闻 > 正文

新闻

欧亚要闻

【通识文化活动季】一线教师共学德鲁克,提升个人职业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08


“管理”属于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教师学习管理学知识与技能,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工作成效,也能帮助教师将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在工作中收获成就与价值。“修己·立人·兴业·济天下”是德鲁克管理学精神的凝练。

2024年4月,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G·E影响力:通识文化活动季”邀请“12个德鲁客”联合发起人杨无锐、“12个德鲁客”公众号创始人康至军与校内外师生共话高效工作中的管理学。两位老师带领参会教师们深入剖析了管理学如何在高校一线工作中融合与碰撞。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了解德鲁克,走近德鲁克,学习德鲁克,做好正确的事是至关重要的。


康至军:在工作中建立“修己、立人、兴业、济天下”管理学价值观

康至军,纪念彼得.德鲁克翻译基金联合发起人,纪念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奖联席秘书长,23年实践及咨询经验,龙旗资讯独立董事。《德鲁克论管理》译者,著有《事业合伙人》《HR转型突破》等,“12个德鲁客”公众号创始人。


4月13日,在“做好正确的事,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主题分享中,康至军带领老师们细读德鲁克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鼓励全体教师向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让工作成为有意义的人生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建立“修己、立人、兴业、济天下”的管理学价值观。

修己:将管理能力纳入个人必备的通识能力。学习管理不仅能够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工作成效添砖加瓦,而且可以帮助个人将“生存”创造性地转化为“生活”, 使人们学会合作,学会建立富有成效的人际关系,让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负责任的、有成就的人。

立人:组织是一个人际网络,因此管理者往往是下属的榜样。管理者做什么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他是谁。这一点,唯有教师工作可以与之相媲美。因为管理者和教师具有同样的两种特质:技能、绩效表现;人格、正直品行。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尤指带领团队的人,需要以自己的责任心和高标准创造价值,去激励和影响团队中的成员。

兴业:即管理者是给组织注入活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管理是一系列任务。管理者的远见、奉献精神和正直品行,决定了管理的正确与否和组织事业的是非成败。一个组织的长期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已经成型的文本,而是取决于每一位管理者在工作中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有正确的体系,都能够着眼于未来,能够超越短期的利益。做出勇敢的选择,这是一个组织能够保持生机勃勃的非常重要的元素。

济天下:即通过学习德鲁克精神,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一个由多元组织构成的社会中,各种组织负责任地、独立自治地、高绩效地运作,是我们获取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管理者通过在合作中创建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美好组织,为社会注入一份正面的力量,成为这个行业乃至社会的标杆。


卓有成效的五项实践


通过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精读与总结,康至军总结出卓有成效的五项实践,分别是:

重视贡献:与其纠结“我想干什么”,不如多思考“我应该干什么”;

要事优先:面向未来决策而非面向过去,事项安排不在排序而在取舍;

善用时间:认识到时间是最刚性的资源,不要让时间适应事情,而要让事情适应时间;

扬人之长:不能将精力花费在质疑“他人不能干什么”,而是多发掘“他人能干什么”;

有效决策:不着急追求共识,首先拥抱异见,能够容忍不确定性。


在卓有成效的五项实践练习的过程中,康至军推荐老师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意识地改变工作中正在发生的问题。

第一,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认识自己的时间就是认识自己。要如实记录如何让自己有机会真正面对现实,砍掉觊觎时间的隐形杀手,用好自己少数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管理者需要认清显性的和隐性的浪费时间的因素。在与下属充分沟通目标并建立信任关系、做好每一次用人决策、成功推动创新与变革等3项重要任务上投入整块时间。

第二,知晓自己和团队的劣势和不足,更重要的是发挥长处。工作中的首要职责是取得绩效,而不是取悦上级;真正的严苛,总是从思考一个人能做好什么出发,要容忍不同脾气和个性共存。因此,管理者应具备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尊重差异,乐见多元化的心智模式。

第三,专注贡献也非常重要,工作是要关注成效的,要时刻注重创造成果和价值。组织中正确的、富有成效的人际关系,不在于重视和谐,而在于专注目标和贡献。持续警醒自己开展自我认知,从专业、个性、惯性和以自我为中心4个因素为方向,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贡献。

第四,学会合作探究,人们不仅在说和听上一直不断学习,还要学习“问”,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模式下,需要认识到“我”了解的信息是有限的,在团队工作中应察觉到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许工作中的人会与“我”观点有别,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可能是学习的机会。


杨无锐:从柏拉图到德鲁克


杨无锐,文学博士,美国加州高等管理研究院(CIAM)研究员,“12个德鲁客”联合发起人。出版有《欲采苹花不自由:中唐文学与士人心态研究》《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十九日谈:古诗十九首里的生活和英雄》《杜拉克札记》《从柏拉图到德鲁克》等书。


4月18日,杨无锐以“柏拉图”和“德鲁克”的经典言论入手,深入剖析了管理学与哲学在现代教育和实践中的融合与碰撞。他鼓励师生们将哲学学习与思考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提升个人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并保持对哲学的热爱,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忘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柏拉图和德鲁克的“理想世界”


柏拉图认为,肉眼可见的、可触摸的、不断变化的、有生有死的世界并不足够真实。他认为静止的、永恒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经验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因此,杨无锐老师认为《理想国》这本书可能更适合被翻译为“理念国”。

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德鲁克对于“理想世界”的看法在于不提倡建立一个“理想国”或“理念国”,而是倾向于建立一个能够正常运作的社会。德鲁克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他个人特色的表述:人们应该追求一个“尚可容忍的社会”。

德鲁克对柏拉图的继承


德鲁克继承了柏拉图的两项洞见:一方面,在败坏的时代,人们变得不耐烦讨论,失去了对重大问题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制度和权力的正当性需要权力、知识以及灵魂状态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德鲁克进一步提出:既然要寻找匹配,为何不寻求一种非一劳永逸的匹配?他提出不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城邦的顶点,而是让城邦中所有自由的人都承担起责任,都成为“哲人王”。因此,德鲁克将柏拉图原本写给统治者的书籍转而写给管理者,希望管理者能够成为知识、权力和灵魂相匹配的人。


德鲁克:人和权力结合产生绩效


德鲁克在管理学中最为关注人与权力的关系,他更倾向于思考如何将人与权力结合起来,使人们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德鲁克的一个著名观点是绩效。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承担起责任,掌握权力的人需要通过绩效来检验。因此,德鲁克所强调的绩效主要用于监督领导和管理者。

德鲁克指出,所有承担权力的人都应对自己的绩效负责。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绩效负责的能力,那么他就不再适合担任这个职位。德鲁克将“人与权力的匹配”提升为“人与权力与绩效的匹配”。

德鲁克继承了柏拉图的基本观点,将静态的视角转变为动态的。他认为,与其培养一个“哲人王”,不如培养所有人都成为“哲人王”。他提倡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公民,培养成有成效的管理者。通过将责任具体化为绩效,绩效则实际上对“哲人公民”具有教育和评估的作用。因此,一个动态的、尚可容忍的世界实际上是在警惕责任化,但同时期待每一个有责任感、有视野、有智慧的公民。


借助博雅教育培养“哲人公民”


德鲁克所提倡的博雅教育是一种指向自由的教育。它旨在现代世界中培养人们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理解,并把柏拉图过去仅对贵族讲述的话语传递给每一位企业家和经理人。博雅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醒人们关注那些他们本不愿意关心的事情,承担那些看似过于沉重的责任,促使原本无忧无虑的人变得忧心忡忡,并激励那些忧心忡忡的人勇敢地追求卓越。

总的来说,从柏拉图到德鲁克的转变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从寻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转变为持续的警惕。一个城邦需要为了自由而保持永恒的警惕,同样,一个组织也必须永远为了自由而保持永恒的警惕。


“真正的英雄,不在改变世界,而在改变生活的每一天。”康至军和杨无锐勉励每一位老师树立向上的追求,不断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形成更好的合作,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成就感,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通识教育学院/供稿)


您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最新浏览器或更换浏览器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