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革命先辈足迹,加强党性修养,培育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2018年11月3日,我校人事处党支部组织支部全体党员,赴旬邑马栏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马栏革命根据地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部屏障,是许多革命青年北上延安的重要通道,更是我党我军购运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以习仲勋、刘志丹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以马栏为中心,团结、依靠、带领关中分区各级组织及党员干部群众,创造性实践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了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等为主要内涵的马栏精神。马栏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图一)支部党员在马栏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合影留念
走进马栏革命纪念馆,一幅长18.5米,高3.5米的“峥嵘岁月”青铜雕塑映入眼帘,将我们的思绪瞬间带回那战火弥漫的年代。正中是七位领导人的站式铜雕,他们是在陕甘边南区革命根据地、关中特区、关中分区、中共陕西省委任党政军正职,时间累计达到两年以上的领导人,居中的是习仲勋同志,左右依次为汪锋、张仲良、文年生、张德生、赵伯平、高锦纯。
簇拥在两侧的是人民群众的英雄群像,有农民、工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战士、游击队员、知识分子、商人和儿童团员。英雄们的脚下是黄土高原,身后是苍茫雄浑的马栏山。在连绵起伏的山川中, 镶嵌着七孔石桥和工字房,这两个标志性的建筑是马栏历史长河中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存。群像头顶有七枚勋章,分别是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峥嵘岁月”雕塑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关中分区军民英勇战斗、不畏艰险,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解放立下的不朽功绩。序厅左侧的浮雕,讲述着旬邑起义和红军陕甘游击队攻打职田镇的壮观情景;右侧浮雕则表现关中军民欢送八路军出师抗日和西北野战军收复旬邑县城的场面。两侧浮雕生动活泼,再现马栏革命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的场景。

(图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马栏纪念馆实物展示
纪念馆展厅共有两层,陈列展示采用图片、实物、人物雕塑、浮雕、硅胶人物、场景复原、泥塑及电子书、电动地图、幻影成像等声光电子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关中特区、关中分区革命史实,再现了习仲勋、汪锋、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共展出图片800多幅,实物600多件,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

(图三)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主展厅重点展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从初创到巩固、发展的光辉历程。瞻仰一幅幅、一张张满载岁月与沧桑的旧照片、旧报纸,感受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份份真挚的情感,那一段历史仿佛就在昨天,真实而感动。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大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革命政权,苍茫雄浑的马栏山,留下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
走出纪念馆,迎面是一座高18米的马栏革命纪念碑雄伟壮观,象征着马栏从1931到1949年,经历了 18年的革命历史。底座6个台阶,则象征马栏从1931年到1937年,共经历了 6年的土地革命战争,为走向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碑上,时任关中警备区司令员、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团长的老一辈革命家王世泰生前题写的“马栏革命纪念碑”几个字,苍劲有力,雄浑茁壮,一笔一划都昭示着先辈们的英烈伟绩。
通过参观学习,让我们党员了解发生在马栏这片红色大地上的光辉历史,充分领会了“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敢于牺牲”的马栏精神。坚定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大家纷纷表示,马栏精神是在艰苦磨难里孕育出的宝贵财富,作为新时代新征程途中的共产党员,要懂得珍惜当下,用实际行动践行马栏精神,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履行入党誓言,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做一名无愧于入党誓词的合格党员。
参观结束,支部书记钟艳梅总结强调:2018年度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希望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坚定每名党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激发大家甘愿奉献、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工作干劲和工作热情,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髓,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人事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