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开班仪式殷颖迪副院长讲话

(图二)芦白茹老师指导学生

(图三)小组同学动手制作

(图四)王晓飞总经理分析讲解

(图五)MeiMa老师与学生分享国际建筑特点

(图六)王文瑞老师点评制作成果

(图七)老师指导

(图八)工作坊全体成员共同完成任务

(图九)小组分享心得

(图十)Workshop合照
写在前面的话
“工作坊(workshop)”最早于美国60年代起源,因突出的创新模式、新颖的交流方式以及卓越的产出成果,被欧美诸多企业竞相引入,逐渐演变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达成共识为目标、以创新实践为驱动,促使不同环境、立场的人思考、探讨及分享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教育的美好,在于快乐的学习体验。在欧亚,空间的美好,体现在教育与建筑相结合的理念:尊重历史与不断创新的设计原则。
从教学北区C座到教学西区a座——人居的美好,在于积极的改变,总是一个接一个,再接一个。
持续提升学生新体验,探索应用型教育的新方式,注重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情感、意志的锻炼,让知识突破行业及地域,让学习成果可视化,让教育过程被记录和展示——人居一直在积极的改变。
《建筑认识与表达》课程属于校级重点课程,是《土木工程制图》、《建筑结构CAD》的融合与创新。同学们通过建筑大师作品、国内外建筑特点、最美建筑调研以及建筑模型制作;从二维图纸认知三维建筑,从手绘建筑图到计算机制图,全面认知建筑。
初探-workshop通过专家讲座和行业导师指导,使同学们深层次熟知建筑设计的特点,夯实制图能力;全身心投入、动手制作模型,体验建筑的魅力与学习的快乐。
经过三天的报名与选拔,来自智能建造、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中澳国际班2019级和2018级共计34名同学正式加入初探-workshop。11月15日,初探-workshop——《建筑认识与表达》模型设计与制作工作坊开幕。殷颖迪副院长主持开班。
王晓飞总经理通过模型的分类分解以及比例制图,以生动的案例分析进行讲解,使同学们认知建筑与模型制作的关联。
陈纪龙设计师分享了模型图纸分析、模型比例缩放、模型材料定位、图纸分解与绘制,并现场展示讲解了模型成品。
王文瑞设计师作《建筑模型制作——历史建筑中的“围合”》主题演讲,他认为,“围合”不仅仅是对建筑空间的包围,它更应该被看做是联系不同空间的“介质”,而正是因为介质的多样性,才赋予了建筑的丰富多彩。
教育的美好,在于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使每一个不可能成为可能。11月15日下午,陈纪龙设计师与芦白茹老师(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联手),共同指导工作坊同学,初探!从建筑平面图到立面模型动手实践,体验做中学的快乐与美好。
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国际视野与思维的拓宽。工作坊指导老师、法国设计师Meima与同学们共同讨论知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品,从不同角度认知建筑。(预告:设计师Meima将于11月18-19日在工作坊举行为期两天的讲座及作品制作现场指导)。
初探workshop通过专家讲座和行业导师指导,使同学们深层次熟知建筑设计的特点,夯实制图能力;全身心投入、动手制作模型,体验建筑的魅力与学习的快乐。
34名同学,10名老师,5名建筑师,3名模型师,1名结构设计师,2名视觉设计师,1名摄影师,10天时间。工作坊将让同学们从作品认知、画图分解、制图模型、摄影视觉上实践出完整的设计流程,直至作品呈现。
It's magical to see.
TA说:
大学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那大学所谓的锻炼就是不断摸索向前吧。“初”“探”两个字,组成一个词——初探。很开心通过选拔进入了建筑认识与表达工作坊。
今天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未来的10天都是未知的,以后的我一定是更加优秀的。接下来的时间,如何挑战自我、如何做出好的作品、如何挑战成功,都是未知数。BUT, 年轻在路上,成功就不远。
FROM:李梓璇
智能建造1901班
(人居环境学院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