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秋季新生入学场景
2000年秋,我的爸爸背着大被子、妈妈拎着大包小包送我来欧亚入学时的场景,仍经常在我的记忆中浮现。那一刻起,欧亚便是我追逐青春与梦想开始的地方。一眨眼的工夫,我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欧亚校园见证了我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与蜕变。
25年来,每每回想起在校园里发生和遇见的一切人和事,都让人我十分回味和感念。而最让我感恩的是,每到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总会遇到那些帮助我、令我难忘的好老师,这些老师无异于就是我的人生“宝藏”,让我受益终身。
小刘老师
2000年,我走进欧亚校园,新闻系除了几名年长的管理人员之外,专业课老师几乎都是刚毕业的本科生。这些“小老师”不仅认真上课,也认真管理学生。
教《广告学》的小刘老师戴着一副大黑框眼镜,身材高大魁梧,据说是西北大学毕业的。男生们都害怕小刘老师,总感觉他有一股傲气,很难和人接近。我也不喜欢小刘老师,我们一般都躲着他走。但很快就有一件事扭转了我对小刘老师的印象,甚至让我成了他的粉丝。
刚入学时,我们年级谈恋爱的学生很多,在宿舍楼、教学楼下经常能看见驻足等候的男同学。有一天上广告课,小刘老师突然很严肃地对着我们班的男同学讲:“我奉劝你们这些男孩子,现在不要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谈恋爱上,更应该努力学习,强大自己。因为你们现在花父母的钱,都是在养别人家的媳妇。”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这么有冲击力的话,深感震撼。很多同学在笑,有的男生还很不屑一顾。但这句话,小刘老师说得一语中的。
那节课之后,我在心里给小刘老师贴上了“个性、有思想的男老师”的标签。这不就是能一语道破真理、能给人指出明路的好老师吗?虽然小刘老师在一般同学看来是个高冷、不好接近的老师,可他的话却很深刻,因为本质上小刘老师是个洞察能力非常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明白人”。
后来我留校工作,和小刘老师成为同事后,更发现他博览群书。虽然教的课是《广告学》,但他总能引入一些课堂外的知识来扩充学生视野。那时候,小刘老师虽然比自己的学生大不了几岁,但是他的知识储备就像个百宝箱一样,让学生们取之不尽。
侯老师
2000年,新闻系首次招生,学校在课程和师资两方面都加大投入,还特别聘请了新闻行业从业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于是,我又遇见了一位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侯老师。
侯老师在画报社工作,她有一种特别自信优雅的气质,让人一见难忘。在课堂上,侯老师永远都衣着得体,态度恬淡温和。所以每次采编课,我都会坐在第一排,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下也经常找老师沟通。
在一个学期的学习接触中,我逐渐发现侯老师是个特别有人格魅力的人。她外表温柔,内心坚强,生活阅历非常丰富,她热爱学习、读书、养生且生活自律,这些都是靠近侯老师才能看到的优点,这些优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在教学中,侯老师很注重学生的品性和技能培养。拿我自己来举例,我以前是个爱写错别字的学生,由于错别字的问题,我不知道挨了侯老师多少次批评。但侯老师的用心之处也就在这里,为了改掉我这个坏毛病,侯老师专门把脚本校对的任务交给我,目的就是为了让我在反复训练中不断进步。侯老师曾训导我:“一个低级的错误你都克服不了,以后你还能干啥重要的事情?”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句话深深烙在我的心里,提醒我在工作中时刻保持认真的态度。
我不是班级里最聪明的学生,但我一定是那个最积极主动学习、最愿意和老师沟通、最坚持不懈的学生。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得到了侯老师的认可,2003年毕业季,我被侯老师选入了她编导的《大专毕业生,该何去何从》的影视专题片制作团队。这部纪录片完成后,不仅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评价,也被陕西电视台选中,在当年的毕业季播出。
当时的我备受鼓舞,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部参与制作并完成的影视专题片。正是因为这部片子的拍摄协调工作,我成为了校领导和学校老师们的“熟面孔”。也就是在那一年,我有幸留在了母校参加工作。
老段老师
毕业实习时的三个月,我被通知在学校的宣传部工作。因为都是一群刚毕业的年轻人在一起共事,所以初入职场的我也没有特别的感受。
实习期满留校时,我被分配去了当时的新闻传播系学生科工作。老段老师是当时的学生科长,身材高大,说气话来表情威严。初见他时,我很发怵,我心里悄悄在想:“这个段老师会不会很难相处,和我有年龄代沟?”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工作时总是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犯错被段老师批评。后来,工作中一来二去相处时间长了,段老师一点一点用他的行为,改变了我对他最初的印象。
段老师是军人出身,平时与领导、同事交流与处事都十分严谨,文笔出色,待人谦和。所以,初入职场的我总是会被他提醒,做事之前要先把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楚。但凡我需要给学校报送的文件,他都会花时间认真地修改、做标注。
段老师让我觉得最可爱的地方,就是很懂年轻人的生活。那时候,学生科的老师下班时间和周末都需要值班,每次排班时,他都会打趣我说:“年轻人都爱玩耍,要花时间谈恋爱,你去玩吧,我来值班。”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他每天会利用午休时间练习写毛笔字、学习电脑打字等,还有几乎每天都自带午饭,饭后总是认真地把铁饭盒洗得干干净净,塞进布袋子里。不由得让人感觉,他的工作生活行为与他粗犷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我因为工作调动,离开新闻系时最舍不得的就是老段老师。在新闻系工作的那六个月里,段老师给予我的教导和温暖,一直在我心里留有余温,那是一个好领导对职场新人的关爱和宽容,对职场新人来说,更是一种鼓励与期许。
2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遇到新同事加入或带学生团队一起工作时,我都会很自然地以段老师为榜样去对待身边的人,也希望我和曾经的段老师一样,对待新人“有要求且有温暖”。
张老师
这个“张老师”虽然年龄和我一般大,但是我觉得他更像是我工作中的“伯乐“,提供给当时我们团队成员每个人快速成长和蜕变的平台与机会。
和张老师一起工作时,我更多体会到的是他南方人身上的精明能干和北方人的善良踏实,以及对工作高强度、高专注度的投入与付出。
那些日子,他接工作的速度比我们干工作的速度快,但令人神奇的是,和他在一起工作你感觉不到疲乏,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你总会觉得他很信任你,给你授权,给你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即便有时候工作没有做到位,他也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去主动承担责任。
作为一个男领导,他的情绪总是很稳定。记得偶尔下班后他打电话,我两岁的女儿有时会贸贸然地接起电话,对着他说:“叔叔,我是妍妍。”他总会立马笑嘻嘻地和孩子在电话里寒暄两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后,才和我开始说工作的事情。
自从学校鼓励全校老师开始学习德鲁克之后,我才意识到,张老师就是在践行彼得·德鲁克大师说的:“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和潜能。”那个时期,我们团队的成员干起工作来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在努力拼搏中获得价值感。
多年后回想起来,那是一支让人回味无穷、能打仗的硬核团队,我很庆幸自己曾是那个团队的一员,让我的个人视野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张鑫桃参加工作后在校园留影
感谢在欧亚遇到的人生里的这些“宝藏老师”,他们教导并影响了我,成为我一生中努力前行的航向灯塔。
在欧亚当老师的二十多年间,我也与许许多多的学生有幸相遇,并陪伴他们成长,所以更加深刻体会到被尊称为“老师”时,那份对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想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向学生倾囊相授的强烈愿望。
讲述人:张鑫桃
欧亚职业发展与企业合作部老师
2000年入学,2003年留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