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天好像都一样,但每个春天又都是新的。阳光、植物、咖啡、书籍,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专职教师徐娜的生活便由这些细碎而又生动的日常建构而成。“向外探寻,向内思考”始终是徐娜的教育本心,触碰植物的枝枝叶叶,持续地去感受它们缓慢向上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任教十年的教育工作者,她将向外感知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们在每一个春和景明的节气里,去自然里畅快呼吸,探寻对于植物最本真的热忱与思考。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去觉察自己,与周围的一切建立真实而广阔的连接。
多维互动《植物造景》,课堂的个性化探索
当园林植物知识与造景技能走出课本,走进真实的土壤空间,学习的生动有趣也更加具象化,《植物造景》这门课程便是如此。它以欧亚独特的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为核心,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思考并创造。

课程联合西安植物园与西安欧亚学院基建处,为学生搭建沉浸式实践平台。从校园景观改造到植物园生态规划,学生们亲手将设计蓝图转变为真实场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化结合理论与实地操作能力的意识。
作为此项课程的负责人之一,徐娜表示:面对零基础的学生,我们深知他们最初可能对于‘如何在图纸上表现一棵树’都充满困惑。因此,课程采用 ‘课堂指导+课外实践’的双轨模式,通过大量的课上练习和作业辅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专业技能。不同于普通课程,我们始终以行业实际标准要求学生,确保他们的学习与未来职业需求无缝衔接。”徐娜一学期的课程大多都在室外进行。


徐娜的课外实践课堂
2024年,《植物造景》课程获批省级一流实践课程,这无疑是对教学团队的极大肯定。
回到教学本身,徐娜的教学风格主要以学生们的状态为主导,教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多频互动与高度参与”成为她课堂风格的代名词——
若本节课同学们学习状态良好、兴趣浓厚,徐娜会提前准备趣味知识、视频、典故等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氛围感;若学生状态不佳且课程涉及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她会巧妙利用学生爱玩手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用手机搜索理论知识,自行整理并进行自我理解和消化后向其他同学分享该知识点的内涵和特点。在实践作业方面,她会组织大家在课堂上进行生生互评,为每组学生制定量规和打分标准,鼓励学生互评打分,并通过设置评委桌签等方式增强评分的“仪式感”,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实践
徐娜及教师团队打破传统教师出题模式,让学生团队自主构建专属题库,聚焦西安及西北地区近100种常见植物,梳理整合其名称、特征及高清图片,形成科学规范的本土化植物素材库并导入畅课平台。每节课都进行课前测试,利用平台随机出题功能,每位学生收到的题目顺序和内容都不同,杜绝了依赖“标准答案”的可能。“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真实场景中检验学习效果——当学生遇到不确定的植物时,他们可以互相讨论、求证,在紧张的氛围中加深记忆。我们的目标不是考核,而是确保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徐娜说。

徐娜的《概念设计与实践导论》课堂
这是《植物造景》课程的第一阶段——认识植物。通过采用“课前测+课后测”的双重学习模式,学生们对于植物基础知识的掌握率显著提升。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让植物认知从“死记硬背”转变为“实践内化”,真正契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将课堂“种”进自然里,与真实世界土壤融合
在课程的第二阶段,徐娜带领学生们转向多样的室外场所,把植物当作教具,把校园当作课堂。
在课程的第二周,徐娜便带领学生们前往欧亚校园的各个角落,开展植物认知实践活动。前不久,在金桥餐厅外,她指导学生们识别了迎春和连翘等早春开花植物,并介绍了榆叶梅、结香、白玉兰等植物的特征;同时分享了玉兰花的食用价值,如明清时期文人会将玉兰花瓣裹面粉油炸成“玉兰花馔”。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们认真专注地参与其中。
“课程进行到中期时,我们还会如去年一般共同走进西安植物园,对真实的空地进行景观设计,并在课题完成后将学生们的成果在植物园进行展览,邀请现场的专家与游客来进行评价。”今年徐娜还将同学生一道在植物园内完成本学期的两项核心课题——植物识别与植物造景应用。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课题。面对环境差、房屋旧、设施老化等普遍问题,环境设计专业师生团队以2019年国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为契机,将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到改造实践中。


学生们对此积极进行改造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家属院已有50多年历史,该小区建筑年代跨度大、居住结构复杂、租户比例较高,存在绿化缺失、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典型问题。在接到水文巷社区和小区管理方的改造邀请后,徐娜师生团队立即展开系统调研:通过实地踏勘掌握空间现状,与物业管理人员深入交流了解管理难点,走访小区居民收集改造需求,为后续设计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实践不仅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专业支持,更成为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生动案例。

师生团队共同改造,徐娜(左二)
除此以外,今年课程将联合小寨·原力场商业综合体,推出《植物造景》课程真实课题——“街区空间共创共建”项目。该场地位于小寨商圈原力场南侧入口处,也是本学期学生们的实操场地。“同学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在满足甲方对场地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考虑植物品种、季节变化、气候适应性、色彩搭配及成本把控,最终以小组形式提交设计方案。”后续甲方将择优落地实施方案,教师团队也会在过程中协同学生们把控方案质量,确保其专业性与可行性,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

学生们在西安植物园的展览现场

《植物造景》课程课外实践合影,徐娜(前左四)
与西安植物园两年的深度合作,为课程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
一方面,植物园专家定期开展讲座与现场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参与植物园的专类园改造设计积累经验。“尽管去年部分方案因场地改造暂未落地,但今年我们将推动优秀作品真正‘生根发芽’。徐娜说道。
拥抱行业变化,重塑教育的生命力
从教多年,学生的暖心小细节时常令她动容。 “记得之前相处时间较长的一名学生,性格内向也不太爱说话。毕业典礼结束的当天,在办公桌上看到学生放的一瓶水和旁边的小纸条,落款是他的名字。”徐娜回忆起仍感到惊喜感动。
毕业多年的学生也时常联系她,从毕业到读研再到就业,甚至关于今后想要定居的城市,也会来寻求徐娜的支持,这些瞬间让徐娜内心时常充满成就感,学生对她的信赖为她的工作注入满满活力与激情。“每学期初,当我为新的班级授课时,我会努力在第三节课结束前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学生们对此常常感到惊讶,但我觉得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是师生间尊重与信任的重要一步。”
从教十年,她也带领学生们斩获从省级到国际级众多荣誉奖项——

徐娜带领学生们斩获的部分大奖
近年来,房地产与建筑行业经历市场波动,环境设计专业也随之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徐娜及其教师团队正积极探索专业转型与创新路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
首先,他们注重跨学科融合,将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引入设计教学,并与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展开深度合作。其次,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引导,将专业发展目光聚焦城市更新领域,承接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实践项目,这种转型方向与国际“城市有机更新”理念高度契合,体现了专业发展的时代性与前瞻性。

徐娜带领学生走进西北大学附小开展社会服务
此外,徐娜还积极探索与植物造景相关的新型应用领域,探索其在植物自然疗愈方向的潜力。鉴于现代社会中儿童、老年人等群体对情绪与精神慰藉需求的不断增长,她尝试研究家庭园艺、都市农场共享菜园等多种园艺疗法。


学生们的课堂作品
以此为基础,她面向全校开设了《植物与生活》这门公共选修课程,课上开展沉浸式插花、押花,利用花材制作书签、香包,及植物非遗手作项目——蓝染、拓印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情绪疗愈。如此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广受学生欢迎,更丰富了校园课程体系。

《植物与生活》课堂合影
从校园到植物园,再到商业空间,这门课程正以“真项目、真需求、真落地”的模式,让学生在设计中理解自然,在实战中成长为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种下教育种子,生根自然哲学
在《植物造景》课堂上,阳光透过枝叶的斑驳光影、雨后花蕊的清新气息,都成为徐娜最为生动的教学素材。从第一次触及真实的叶片纹理,到设计在自然中“生根发芽”,与周遭一切微小生命的深度对话,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专业技能,更滋养了一种从容的生活哲学——如同植物顺应四季气候一般,找到属于自身成长的时序。
徐娜十年如一日在教学岗位上坚守,将课堂化为一方沃土。面对行业浪潮起伏不定的境况,她选择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一切变化,教育的种子正在新的土壤里,探寻无限可能。
今年是欧亚建校的三十周年,徐娜及其教学团队也计划为三十周年献礼:“我们会以常规与跨专业技术增强的表达方式带领学生团队制作校园植物图谱,这也是传统《植物造景》课程尝试跨专业及新技术融合的开始。”
文:杜琳琪
设计: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