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建动态 > 正文

【大思政课】OK真宝藏!看他们如何“爆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2024-03-15

如果有人问你,在欧亚上《德法》课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请告诉他:有用、有趣、有料!



改革后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课程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时代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健全人格。同时将“培养重品格、会思考 、爱生活、善沟通,具有国际视野 、创新精神、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合格接班人”的校级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目标。


No.1

创新教学模式、内容体系重构

(一)构建“一四三”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一四三”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为中心”“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的金字塔理论”的基础上,课程组为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而提出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的起点。该模式将重心从仅仅关注知识转移到了学生的实际活动上,使知识与行为相结合,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一四三”教学模式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凝练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

主管校长孙建容教授、学院专家夏永林教授全程指导,共同回溯《德法》课程内容的理论体系架构,从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大框架体系延展理论内核,将所有内容通过问题设置,实践项目延伸至社会现实,直面各行业现实及生活实际,力求达到“有用”:注重学生人生理念、思想观念、实践能力提升的指导;“有趣”:贴合生活、形式多样、教师魅力;“有料”:增加思想、道德、法律方面的知识。


图2:课程体系重构


No.2

PBL项目化教学---场景化教学

按照“围绕一个议题"构建一个场景""解答一些问题""获得一些提升"设计PBL项目化场景化教学。课前布置任务,给出相应学习指引,完全由学生在课前独立准备;课中设计典型场景教学,PBL(项目制)教学,它是教学变革的亮点,也是变革的核心,更是变革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课后进行课堂演练回顾和感悟,结合生活场景化的课堂演练,基于具体的角色关系,撰写千字文的感悟等。


图3:PBL项目化教学--场景化教学

图4:开展“一周新闻展”等学生实践活动


No.3

以“德法知识竞赛”为载体,价值观渗透

课程组面向全校持续开展“德法知识竞赛”,以弘扬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重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时代,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健全人格为目标,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锻炼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以赛促学。


图5(左):第一届德法知识竞赛 图6(右):第二届德法知识竞赛


No.4

深入了解学情,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

为了解新生的“学情、对课程的学习投入度、期待的课堂模式”,推动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投入度,提高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课程组结合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持续开展新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WORKSHOP。通过分组研讨、“学长学姐有话说”、可视化成果展示等环节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真实、有效、科学的依据。


图7:第二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WORKSHOP完美落幕


No.5

引入毕业生就业反馈、第三方评价

  • 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明确职场中需要的哪些通识素养是学习过程中未涉及到的。

  • 在校期间学到的理论、技能是否能够对工作胜任度及个人发展有促进作用。

  • 将学业导师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推荐、遴选课程优秀学生,到行业top10企业顶岗实习,《德法》课程教师到实习单位回访,了解企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具有人文情怀和生活温情的《德法》课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


“和而不同”是在古代思想家的教谕中延伸出欧亚学院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的核心价值,意为统一下的多样性,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做人的智慧。

——2022级ACCA专业郝春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德法老师常教我们的一句话。老师鼓励我们读搜索宏观经济新闻,让我们自主分析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做出合适的投资决策。

——2021级工商管理专业吕升阳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表现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张媛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最新动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