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建动态 > 正文

【大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及课程建设展示

2024-03-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其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规律,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改革是从2015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真正的参与到课程中来,并有所收获。在这一初衷之下,建立起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将理论讲授、优质网课、课程研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打造出的一种多元教学模式。其中理论讲授是课程的核心,它是以四史教育作为基础的,通过专题式授课的方式,聚焦重要历史时期和重大历史事件,解读历史发展的背后的道理,其他的三个部分都是理论讲授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学生活动照片


在线上网课中,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优质学习资源;课程研讨则是把展示的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结合社会热点,通过真实课堂进行朋辈分享;最后实践活动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我们通过PBL项目制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去走访红色历史遗迹,让当代的大学生和过去的历史实现了真正的亲密接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尊重国史的课程,课程于2006年开始设课,至今已发展18年。课程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2006年—2012年)

这一阶段,课程目标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本,教学形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学生学习效果相对来说学习主体感较弱。


二.探索阶段(2012年—2014年)

针对上阶段存在的学生参与感低、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及新的时代环境对授课及学生学习需要的进一步提升,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体例转向教学体例,改善“配方”,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采用情景模拟、小组学习、同伴分享等形式授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体验,互教互学,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三.发展阶段(2014年—2015年)

本阶段采用情景模拟、小组学习、同伴分享等形式授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体验,互教互学,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此时的课程改革课改主要通过引入中国大学MOOC及智慧树等优质的网络视频课,实施线上学习讨论,线下主题分享的1+1教学模式。学生在手机端可以随时进行线上学习;线下进行同伴主题讨论与分享。在线通关考试给了学生游戏般新奇的学习体验。优化“包装”后的课程,享受更多的课程资源的“网络原住民”们对于思政课有了更多的期待,对思政课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爱上思政课。


四.成熟阶段(2016-2019)

“四位一体”新型的思政课程体系构建,全面提升“工艺”,增强学生“收获感”。纲要课程在思政中心“四位一体”的模式下,开始搜集与形成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线上+线下)形成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专题式授课形式;同时结课实践课的学生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红色历史遗迹中,感悟历史的厚重,反思中国的发展。


五.持续迭代阶段(2020-至今)

课程以课程改革七步法为抓手,在思政中心原有“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下,贴合近现代史的课程特点,构建以“四史”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具有高校特色的“理论课堂”、“网络课堂”、“研讨课堂”、“实践课堂”的四类课堂形式为渠道,以“三主体评估”为全过程考核体系的“四四三”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四位一体的有效延伸。


学生活动合影


通过课程建设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七步法”教学改革,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持续性改革与创新,形成并提出了“四四三”的教学模式,即构建以“四史”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具有高校特色的“理论课堂”、“网络课堂”、“研讨课堂”、“实践课堂”的四类课堂形式为渠道,以教师、学生组长、学生组员三者共同组成“三主体评估体系”为全过程考核体系的“四四三”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包括获得陕西第四届本科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本课程组教师代表欧亚学院在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成果进行分享,陕西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本课程组教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九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进行了思政课改革实践的分享,获得了同行的好评;课程改革收到校内外师生的一致好评。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最新动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