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之家 > 党建活动 > 正文

基于实践研学的原创网络作品产出的项目案例

2023-11-08

1.实践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中央有关“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思政课程教学渠道、方式创新变得愈加紧迫。在此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为更好的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基于实践研学项目的原创网络作品产出研究更是具有特殊的现实价值。

1.1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学校依据中共有关部门的要求,于2006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12年开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2016年,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搭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在传递理论课程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以“学习参与”到“实践体验”直至“内化践行”深度融合。根据201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开好、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在思路、师资、教法、环境等方面不断创优争先。2020年,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文件精神,在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理论学科建设、经费支撑等诸多方面不断优化、提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要从宏观层面解决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目的等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方针中关于培养人的总目标。

1.3简要述评:新时代网络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关于网络文化育人的方式与思路众多,实践形式也愈加丰富,各高校形式不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综合性与互动性、教育形式的新颖性与实用性相关研究仍存在欠缺;第二,缺少对网络育人与实践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这为本课题指明了研究方向、提供了研究空间。

二、解决的实际教学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环节缺少对于中国近现代这段历史的实践感悟,主要表现为:

1.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与挑战度,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获得感不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与中学历史课的内容基本一致,原本的课堂教学缺乏有效设计,只是将原本的知识点进行低效重复,除了加深知识层面的记忆外,没有任何实际性的作用和新的价值。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难在课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行为。

2.课程实施缺乏对学生能力和素养层面的培养

课程的学习除了知识目标外,还应包括能力和素养的高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但理论课堂的教学过程和重复的教学内容,对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写作与表达、分析与综合信息等关键能力的养成没有实质性帮助,学生很难从价值观层面理解与认同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救中国背后的道理。

3.探究式学习研究实施有限。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研学探索“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基于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生以“学习参与”到“实践体验”直至“内化践行”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在原有思政实践课的基础上,通过将实践项目实际引入授课过程,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另一方面将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代主题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探索课程与非课程融合的更深层次研究。通过探究式与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实践研学的基础上,进行原创网络文化作品的产出,促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促使课程与非课程两个育人环节的综合与互动,提升教育形式的新颖性与实用性,同时锻炼学生各项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养成。

三、具体行动举措及成效

具体的行动举措: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项目。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中学生各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树立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让学生能以更加辩证、客观的眼光观察国情、世情为最终目的,展开实践研学、课程研讨等项目。

2.实践研学基础上项目式引入网络文化作品的产出思路。通过对当学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生进行宣讲,学生采用自主报名的形式,教师团队通过简历初筛和答题复试两轮筛选,优中择优确定最终参与成员。人员确定后,将学生平均分为两队,分别前往陕西不同红色革命资源基地进行实践研学。研学过程中两队学生又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行动。各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包括讲解员、文字记录员、视频记录入员、预算员及整体协调管理员等。各小组在明确项目任务后,以任务为中心,正式开启了研学筹备工作,从前期准备、策划到中期体验、展示,从后期作品制作到小组集体复盘,以导览图、文字感悟以及视频记录宣传的形式呈现研学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实现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验证理论的教学目标,践行了从“知识传授”转变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助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言行,并进一步丰富网络文化作品的产出。

实践作品创作方向:1.实践研学基础上陕西红色资源宣传的原创网络文化作品产出。将PBL项目式教学引入实践课堂,比如“如何将延安打造成新时代大学生的革命旅游圣地?”让学生带着项目展开实践研学,过程中以解决项目问题为核心,通过明确的角色分工,承担相应职责。基于实践研学的目的,制作研学地点的红色旅游导览图、剪辑视频宣传片、书写关于实践研学地点的原创文章。

2.主题研讨下核心价值理念传递的网络文化原创作品产出。在原有“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中的研讨课环节,以“五史”“青春献礼”“历史与我们”“强国征程”“时代变迁”等为主题,组织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学生自己的视角出发,对主题内容进行阐释,并通过情景剧、独奏、书法、文章、舞蹈、纪录片等多种方式,对主题进行解析,对各自所选内容进行加工,使得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多元,以此增强网络优秀学生作品的产出。

3.网络育人与实践教育基础上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原创作品产出。鼓励学生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学所思及时应用于实践中,通过社区、社团、课堂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实现网络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统一。在实践中践行思想政治育人理念,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延伸至实践。比如通过调研等方式减少校园白色垃圾污染的课题、展开校园朋辈互助课堂等。并能够立足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线上线下互动型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思政教育软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软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线上辩论赛、网上征文、社会调查等,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3.问题解决的成效

(1)课程设计使学生耳目一新,学习投入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历史的“主角”,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具有发言权,他们就会十分积极地推进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实践研学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思考问题

(2)实施过程充实且具有挑战度,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核心能力。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研讨或实践研学,立足于实践育人视角,从学生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及实现网络育人与实践教育、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等方面入手探索提升网络思政育人与网络优质文化作品产出模式,并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于课程教育、社区社团教育、社会实践等非课程教育各环节,探索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长效育人机制的有效实施路径。


(3)利用地域优势,充分利用陕西红色资源,在实践研学基础上将项目式教学引入网络思想育人过程,将网络思政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生管理、社团活动、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打通专业教育、社区社团现有壁垒,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并在实践环节提出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现路径保障条件,最终将网络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高校生活的始终。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实践研讨与研学活动,设置了完整的情境教学环节,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为了让学生能够保持较高的投入度,教师会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产出有价值的思考结果。实践研学是深入了解并研究红色历史,挖掘红色文化,以此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教育方式的过程。学生通过全程的参与,同学们有效的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此外,课程组也通过此次研学,实现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验证理论的教学目标,践行了从“知识传授”转变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助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言行。后续,需要进一步扩展学生研讨及实践的范围及规范性,促使教与学的有效融合。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最新动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