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校园故事 > 教育观点 > 正文

“深耕•赋能”欧亚教育实践案例选集② | 这门国家一流课程何以精彩?

2023-11-16




写在前面的话


近年来,西安欧亚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在地国际化发展战略,深耕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探索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创新之路。


在此背景下,西安欧亚学院以第五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作为契机,发起“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在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下,共收到293篇教师案例和132篇学生案例。教务处特别推出“深耕•赋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系列文章,将投稿中的部分优秀案例经验进行线上分享,从质量管理、组织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收获等多方面展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希望能够激发师生更多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考与实践行动,更好地为老师和学生赋能,为学校的育人体系建设提供持久的生命力。



课改牵引、资源整合、文化育人

——应用型高校通识写作课建设模式构建与实践


卢卓元


写作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能力之一,对培养会思考、善沟通的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本案例是西安欧亚学院DNA课程《写作与表达》建设研究及实践的成果。



课程组通过三个途径进行写作课程建设:依托一流课程建设,发挥课程育人的核心作用;整合全校写作育人资源,实现协同育人;营造校园写作文化,形成文化育人模式,即构建了“课改牵引、资源整合、文化育人”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写作课程建设模式。


经过数年实践,在课程质量、育人成果、文化氛围、教育教学研究和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对探索应用型定位下的课程建设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案例背景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表达沟通等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以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兼具的写作课程为载体,提升应用型本科生的写作能力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西安欧亚学院历来重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2016年即确认写作能力是全校学生DNA能力之一,开设全校必选《结构化写作》课程;2019年,学校制定了第二个“四四二”战略规划,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工作落地,全校开展课程重构,《结构化写作》全方位迭代升级为《写作与表达》;2021年,学校开启“十四五”规划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之一。


2016-2019年,课程组依托学校重点课程建设,探索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之后开展的“新时代陕西省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写作课程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新时代陕西高校通识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资源整合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写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等研究,形成了“课改牵引、资源整合、文化育人”三位一体的应用型高校通识写作课程建设模式,并不断深化实践,获得了系列成果。


建设一流课程,发挥课程育人的核心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在课程资源建设、内容重构、课程设计、实施、考核评价等体系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以课改为牵引,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写作等高阶能力。


整合全校写作育人资源,实现协同育人。围绕写作课程建设,在全校范围内整合了有写作特长、热爱写作的教师资源投入写作教学,并整合教务、学生管理单位和教学单位力量,形成写作支持中心,扩大学生学习通道,支持学生学习成长。


营造校园写作文化,形成文化育人模式。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本,以第二课堂为辅;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课程建设与学习支持双管齐下;实行四年制全过程写作,发挥校园写作文化引领作用的全方位立体化模式,让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浸润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的环境中。


(图一)应用型高校通识写作课程建设模式


  

解决问题


本案例聚焦解决应用型高校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


2.1 通过基础学术研究和母语写作,培养学生文字认同、文化认同与学术品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母语写作对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2.2 丰富教学资源,扩大学习途径,克服学时学分较少与课程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目标实现的迫切性与现有学时、资源之间的不匹配是国内高校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2.3 创建教学活动与教学环境,全面支持学生写作成果输出及高阶能力培养。基于大学课程学期性开设特点,学生很难四年全过程写作,难以满足深度学习和连续性学习需求,也难以实现能力迁移。

   

 具体行动


3.1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提升应用型本科生写作能力


各类学校层次和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大学的通识写作课程需要在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实施、课程活动设计、课程评价等整个体系上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


3.1.1 课程资源建设


① 教材建设:自主编写的教材《结构化写作——让表达快、准、好的秘密》于2019年8月出版发行,并于2021年1月出版第2版,目前全国高校选用21000余册,2021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材。


② 在线课程建设:建设的慕课《妙笔生花的秘密——结构化思维与表达》2020年3月在智慧树平台上线,2022年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国累计已有44所高校、3.31万人选课。


③ 教学案例及其他资源库建设:建立了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课前演讲主题库、85种阅读材料库(含视频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服务于教师教学,挖掘人文学科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课前演讲主题库服务于学生公众演讲,提高表达自信力,85种阅读材料服务于课中深度探究及课后阅读参考。


④ 标准化大纲、教案、课件等资料建设:建设了标准化大纲、教案、课件等全套教学资料,标准化、规范化的资料,既有利于教师内部使用,快速上手,也有利于学生通过畅课自主学习。


3.1.2 基于学情分析和典型高校调研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通过研究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与学生发展相关文献,总结教学现状、经验教训,并基于自身高校人才培养特征进行学情调研与分析,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① 一流课程建设视角下,重构课程内容,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


依托《写作与表达》一流课程建设,重构课程内容,超越基础写作教学,更偏重大学生所需具备的理性思考、写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包含研究问题的提出、分析,论证过程的逻辑性,学术写作的格式、规范,写作诚信与道德。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课前演讲主题库,且每学期不断扩充和更新,有效辅助课程目标达成。

(图二)一流课程建设视角下的课程建设重构模型

(图三)课程内容重构

(图四)案例库建设

(图五)课前演讲主题库建设


② 建构“一驱动、三平台、五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驱动,指利用课前学习任务书驱动学生自主完成线上资源学习任务。


三平台,一是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慕课《妙笔生花的秘密——结构化思维与表达》;二是学校教学活动平台畅课系统,教师利用此系统进行除网课资源之外的教学材料发布,作业收集与评价,师生讨论与互动等教学活动;三是自建的数字化写作实践平台(公众号),以主题化、系列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写作,精选师生优秀作品发布。一方面促进学生写作实践,产生优秀成果,建立荣誉感;另一方面为产生影响力,促进校园写作文化养成。


五资源分别是指课程组自建网课、校本教材《结构化写作——让表达快、准、好的秘密》、自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阅读资料库和课前演讲主题库。五类资源相互匹配,有效帮助学生完成概念性知识学习,提升综合素养和写作表达。


“一三五”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资源,扩展了学习通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图七)“一三五”混合式教学模式


3.2 全校范围内资源整合,协同培养学生写作与表达能力


3.2.1 基于欧亚自身特征的全过程写作方案设计和实践


写作能力提升非一日之功,也非一门课之功,应贯穿本科生四年时间,并集中所有课程之力进行训练。为此,项目组研究和制定了欧亚写作经历方案,以期在各二级学院推行,集本科四年所有课程之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目前该方案已在通识各课程中推行。


3.2.2 整合校内教师资源,打破学科壁垒


以不同的视角看写作,以不同的视野教写作,是培养学生多元化视野的途径。项目组整合了学生发展处、教务处和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以及通识教育学院等20余位教师加入授课团队,并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打破了学科壁垒,形成教师群体学习共同体组织。


3.2.3 设计校内写作与表达类活动整合方案


长期以来,高校写作课程局限在教师知识讲授、学生文本输出的模式上,忽略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浓厚的写作与表达文化来培养志趣、建立成就感,也难以养成学生对写作与表达的正确认知。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在进入职场后缺乏竞争力,乃至生活时因为缺乏敏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而幸福感缺失的状况。因此,项目组开发和设计了丰富的课外写作与表达类非课程学习活动方案,助力育人目标实现。


3.3 构建“课程+活动+文化”育人模式


除课程建设外,项目组还立足于学生成长与发展,根据各二级学院及学生部门现有活动类型,整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写作与表达类活动方案,建立了数字化的写作实践平台,通过各种类型写作大赛、辩论赛、演讲赛、主题式系列化的写作引导等课外活动和浓厚的写作与表达文化,使学生正确认知写作,培养志趣,建立成就感。通过四年全过程的训练,提高学生进入职场后的竞争力。以此发挥校园写作文化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浸润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的环境中。

(图八)欧亚写作育人模式


如坚持“以赛促学”的理念,通过各类写作赛事,促进学生“真学—真写—会写”。自2019年9月以来,已连续举办7届全校通识课程论文大赛,约35000人参赛;除此之外,还举办了经典阅读与写作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教师提供一对一面对面批改,带给学生沉浸式写作体验,有效营造了校园写作文化,对其他课程和课外活动诸如社团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赛事的写作能力起到了良好的能力迁移作用。


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学习支持中心的工作,在课外对学生提供写作、演讲、辩论等方面的工作坊、公益讲座等,并利用Office Hour对学生提供包含但不限于以上内容的指导。


在口头表达方面,课程设置“课前8分钟小讲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树立文化自信,每年课堂演讲累计达900次,为学校发现和选拔了优秀的演讲、辩论人才。


课程组自建的数字化写作实践平台“Eurasia写作与表达”公众号,以主题化、系列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写作,精选学生和教师优秀作品发布。自2023年3月创办以来,先后设置了“三月:春日来信”“四月:阅读给你答案”“以书之名,四月与你”“五月:光影世界”“六月:此间少年—麦田依然”“童年与毕业季”“七月:城市与旅行”系列征文写作活动。参与写作师生200余人,产生一批优质作品。此平台将持续深耕下去,为构建欧亚写作生态圈发挥中坚作用。

(图九)“Eurasia写作与表达”公众号系列主题海报


  

   

建设成效


项目研究及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1 自建资源丰富,内容体系化


课程组自建了线上课程、教材,自编了课程思政案例库、课前演讲主题库、阅读材料库以及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必备教学材料,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起到了系统化的支撑作用,使课程育人具备了雄厚的基础。其中线上课程目前已有44所学校、3.31万人选课,教材选用约2万册,20集短视频也已在B站上线。另开发《时间管理》《礼仪管理》《论证性写作》《演讲与沟通》《创意写作》等5类工作坊类课程和系列阅读读书会资源。


4.2 课改模式成熟,师生获益大


课程建设取得了质的突破。课程先后被认定为陕西省和国家级一流混合式本科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三年内获批4项省级规划课题及教育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育教改课题;获中国慕课十年典型案例认定。课程负责人被评为学校年度最佳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最佳教学团队。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课程组教师先后获第五届全国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智慧树杯”全国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二等奖、全国混合式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西浦全国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陕西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校级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优才U课赛一等奖等奖项。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在本课程中学习到的基础学术研究和规范写作为其他课程、毕业论文和各类大赛(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获得优胜奖,1名学生获国际青少年艺文大赛二等奖,2名学生分别获省级征文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获挑战杯比赛三等奖1项。2021年3名学生通过北京大学首届“怀新杯”经典•阅读•写作大赛初赛进入复审阶段。


4.3 多渠道分享经验,品牌影响力大


课程负责人及成员先后在全国第九届高校素质教育年会、全国第三届高校写作课程研讨会、高校第三届及第五教学学术年会、第九届高校教学发展网络年会、复旦-西浦创新教与学研讨会分论坛上发言,教改论文入选第八届高校教学发展网络年会论文集。负责人在学校高质量发展媒体见面会上作报告。除此之外,课程组还对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许昌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晋中信息学院、重庆移通学院、泰山科技学院等十余所高校作了面对面的教学改革培训和经验交流。


05 未来思考


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探讨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进行了系列实践,对应用型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起到了较好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和建设重点将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5.1 国际化、应用型通识写作的未来建设方向与途径


基于学校国际化、应用型的定位,了解通识写作课程的国际化标准、样貌,是必行之路,借此使写作课程和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联。


5.2 通识写作与高校写作生态圈的构建关系与途径研究


本校通识写作仅作为一门课存在,要想在提升全校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承担更大责任,需借助各方力量构建一个绿色的写作生态圈,目前虽已多方尝试,尚未形成一种集群效应,需要继续努力。


5.3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写作课程教学研究、设计与实施


ChatGPT的出现,使人工智能写作对写作课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未来大学写作课程该如何教和学仍然充满了未知数,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应对。


(作者:通识教育学院卢卓元,副教授,西安欧亚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写作与表达》负责人。)


最新动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