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我校澳大学习交流访问团

(图二)CKLC导师团进行专题分享交流

(图三)CKLC院长Dr.Yu为我校访问团作主旨报告

(图四)访问团在CKLC讨论室进行分享讨论

(图五)我校学生代表在CKLC的Teach- in lunch section上提问

(图六)我校学生在CKLC生活体验
(图七)张成老师代表我校赠送CKLC院长Dr.Yu礼品
4月25-28日,我校组织了由2017年度“优秀辅导员”和青年社区学生代表组成的西安欧亚学院学习交流访问团,远赴澳门大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交流访问活动。本次访问活动由学生发展处处长助理张成老师带队。
我校此次所到访的澳大张昆仑书院(Cheung Kun Lun College,简称CKLC),是澳大目前的十所住宿书院之一,目前有近四百名学生,皆主要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本科生,同学们在学院(Faculties)上课之余的60%的时间,基本都在书院同宿共膳,共同生活,共同策划和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的多元化视野、社会责任、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优秀学生,让学生可以实现课堂外的自我开拓与延伸。
访问期间,欧亚师生访问团住在书院学生宿舍,以方便近距离体验书院生活。张昆仑书院院长余小明博士、副院长黄才试老师及书院导师团队先后向访问团作了专题分享,就学校和书院的历史、理念、构架等进行了介绍。张昆仑书院以培养学生“阳光、诚实、合作、进取”为书院使命,澳大每个书院就像一个小的生活系统,书院内不仅有富有特色而人性化的独立食堂,图书室、讨论室、自习室、会客室、厨房、健身房等学习、休闲、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完善的设施服务有效提升了书院学生的高品质的生活学习体验。
澳大书院每层都有若干名类似我们青年社区的学生楼层长,称为Resident Assistants(RA),一般都是本科生,RA之外楼内外会有一名研究生学长作为Resident Tutors(RT)会协助书院的生活导师(Resident Fellow)指导这几名RA开展楼层管理工作。RT和RA就基本组成了一个书院基层管理的College Staff——RTAs,他们的工作主要就是为楼层同学提供家庭般的住宿生活体验,关注同学的个人书院生活状况,身体及心里异样,调解宿舍关系,组织月度楼层会议,楼层宿舍拜访,组织促进楼层同学关系的活动等。
澳大书院通过院生会(House Association,简称HA),类似欧亚的青年社区学生会,主要是在书院楼层管理之外的文化活动,开展充实书院理念性的实践活动,丰富书院学生课余活动,如支教、演唱会等。张昆仑书院最为推崇的一个活动就是他们年度的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每位参加的同学都必须提前学习晚会礼仪,现场着礼服,听嘉宾演讲分享,在品味西餐美食的同时,拓展交际,体验文化,提升自我。书院旨在通过这些举措和尝试,将知识素养、价值观理念等主动融入到书院学生的日常起居饮食的生活中去,从而让书院变成有温度、有情怀的成长型书院。
不论澳大的书院,还是欧亚的青年社区,逐本溯源,都参照的是欧美大学住宿学院体系(Residential College System)。澳大的学生管理模式,由之前的走读式,到全面实行住宿书院制,也经历了探索与尝试的过程,对欧亚的社区化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殊途同归,不论书院(Residential College)还是社区(Youth Community),都体现着彼此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情怀,希冀在不一样的社区生活之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生长”!
听了张昆仑书院孙斯斯老师关于RTAs的介绍,令我感触颇深。同样身为欧亚青年社区学生干部的我,该怎样帮助社区同学更好的融入社区生活,更好地成长?欧亚的学生干部并不差,甚至有优于他们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是对自身工作充满自信,用心和其他同学沟通。我们还在路上,也会继续努力探索和尝试,从而形成具有我们“Eurasia style”的社区风度!
——国际青年社区 信息工程学院 薛晨阳同学
在张昆仑书院,也许学生毕业之后,最怀念的不是他们的专业老师,而是书院带给他们的体验,大家一起包饺子,去户外BBQ等,这都将成为学生们最重要的回忆,学生尊重你,不在于你的权利和地位,而是你能给学生带来多少帮助,只有发掘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地去鼓励他,支持他,为他的梦想插上翅膀,你就会收获学生最大的尊重,这也是学生工作最大的意义。
—— 高职青年社区 张静老师
此次出行访问是我校辅导员外出访问交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也是青年社区【生活体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澳门大学为期三天的访问交流,老师和同学们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和沟通协作能力,也对我校的各项教育变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虽然看到了与国际化高校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在育人理念、教学方式、校园文化上都有自己独特的DNA,我们确实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 学生发展处 张成老师
(学生发展处 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