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欣,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24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连续三年专业第一,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杜斌丞奖学金、校级学习标兵等荣誉,还曾获得田中源研哉设计奖金奖、两岸高校艺术展中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亚洲青年新秀奖二等奖、环球金创意国际设计奖华银奖、SGADC -新加坡金沙艺术设计大赛银奖、香港青年设计奖(YDA)暨香港青年美术设计大赛优秀奖、CADA-第五届日本概念艺术设计奖铜奖、G-CROSS 创意奖铜奖、AADC北美应用艺术设计大赛铜奖、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赛优秀奖、ICAD国际当代青年美术设计大赛铜奖、全球华人艺术设计奖入围奖等,即将前往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攻读室内设计专业硕士。
设计不是“1+1=2”的数学答案,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美学呈现,它包含着生命的经验、个体的理解、向上而生的坚韧,以及美若初见的赤忱……
欧亚学习的四年,吴雨欣经历了一场关乎设计美学的“理想主义冒险”,她循着自己设计的“人生轨迹”,不断构建阐释,探寻艺术边界,收获国内外十余项专业竞赛奖项,最终被世界顶尖艺术&设计院校——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QS 2024全球艺术&设计院校排名13)录取,即将翻开设计探索的新页码。
01
从懵懂的美学认知走向广阔设计世界
吴雨欣的设计美学启蒙,源于少年时代。
酒店是她在发现自己兴趣过程中时常驻足停留的场所。吴雨欣经常观察和思考20平米客房里的摆件与空间布局,还会发出这样的思考:“床、沙发、台灯代表着一种实用主义,设计师们是怎样将不同的功能与设计之美结合,让我拥有这样的感官冲击?”
起初还未建立起完整的美学观念,吴雨欣没有刻意去寻找答案,而是种下了一颗探索设计美学的种子。“小时候的耳濡目染让我对室内设计有着浓厚的期盼,高考后选择艾德,希望自己在环境设计这个方向有更深入的探索。”
(图二)吴雨欣课堂作业作品
2020年9月,吴雨欣踏入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的课堂,老师们没有对各种设计概念展开PPT式的照本宣科,也没有将他们置身于美术培训班式的封闭画室日夜作画,而是带领他们走出传统意义的教室,将学习并思考设计美学的场所,衍生至日常生活的广阔场域。
大一的《设计基础》课,吴雨欣和组员们来到西仓市集,观察到这里的摊贩们每天收拾摊位时有种种不便,于是构思设计了具备可移动、储藏和展示等功能的组装式摊位,且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纹样和扶手。
(图三)吴雨欣小组设计作品《移动储车》
色彩课程上,吴雨欣藉由软件培训,敲击鼠标键盘组合纷繁多样的色彩,通过反复的设计实操,探索色彩在设计实践中蕴藏的无限可能。
贴近真实社会需求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设计,拓宽了吴雨欣仅停留于“这个设计品实在是让我很奇特、感动”的懵懂认知,令她进入了更高维的审美层次:用心观察、理解,最终解决问题。
“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言,‘设计不仅仅指的是外观和感觉,还包括运作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设计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它跨越了学科界限,赋予我们创新的力量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02
学会用设计艺术疗愈社会的伤痕
美学与社会议题的结合,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审视世界的方式。
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从2020级学生开始推出《概念设计与实现导论》课程,吴雨欣当时的课程主题为“Homeless Project”,即为因灾害而无固定住所的人们,设计制作一个可宜居的生存空间。>点击课程回顾
(图四)2020级《概念设计与实现导论》课程现场
吴雨欣的笔下,流浪者群体成为了美学叙事的主体力量,她和组员们进行着小模型的推演,在设计图纸上摊开一片色彩明艳的巨大花瓣,名为“流浪之家”。
“流浪者是苦难的化身,因此,我们一起碰撞出了花瓣的意象,一片巨大的花瓣含苞的时候是美好的积蓄,张开花翼的时候,是苦难之中绽开的美好。”
(图五)吴雨欣小组设计作品《流浪之家》
战争,是普世命题中更为沉重的一环。2023年11月,第五季“寻星奖”未来空间设计概念大赛现场,吴雨欣将无法挽回的战争结果具象为鲜活的苦痛命脉,携设计作品《战争疗愈》登台诠释。
这件作品设定了人类暂未触及的2065年未来空间,基于社会学的理解,吴雨欣在设计中结合了战后医学和美学,为经历战争创伤的人们构筑了一个温暖的疗愈场所。“我希望战后的建筑,成为人类在城市疗伤的一剂良药。”她向评委如此阐述作品的立意。
(图六)《战争疗愈》(部分)
要为苦难者带来永恒的和平很难,作为年轻的未来设计师,吴雨欣寄望于艺术品梦境般的想象与呈现,摊开苦难者淤青下的血肉,让更多人共频绝望,呼喊美好。
最终,《战争疗愈》入围全国5强,斩获最佳人气奖。当自己的作品获得艺术家和观展者们的赞赏时,吴雨欣对设计美学也有了久别重逢的感知。
(图七)吴雨欣(左一)获得学生组全国5强和最佳人气奖
“此前,在社区学生会主席团作工作报告时,我说‘人生是一场庆典’,很荣幸更多素未谋面者可以参与到自己筹划的艺术庆典中,也感激他们透过我的创造去关注人类最深沉的苦难,所有的礼赞与共鸣,都让我深刻感知了设计的价值与使命的意义。”
(图八)吴雨欣代表社区学生会主席团作工作报告
03
多元学习探索,寻找人生的边界
艺术,始于赤忱,后经生活的淬炼,迎来边界的突破。“寻找人生的边界”是吴雨欣给予自己的警觉。
2024年7月,吴雨欣成为了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可持续挑战”国际合作课程的一员。这是科廷大学开设的一门跨专业本科课程,课程设计基于澳洲当地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问题,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为跨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以求共同探索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途径。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和科廷大学保持着长期交流关系,这次是艾德学生首次受邀参与该项跨专业、跨国界的深度学术合作。>点击课程回顾
参与到合作课程的吴雨欣,人生中第一次登上飞往澳洲的国际航班,在四面覆盖着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澳大利亚,吴雨欣“打卡”了课本里久负盛名的悉尼歌剧院,也亲眼目睹了澳洲原住民建筑与西方文明催生的欧式教堂在南半球的和谐共生。
(图九)吴雨欣在澳大利亚
“脚步的丈量大于书本里的理论意义,当突破既定的物理空间,在更多闻所未闻中不断初见,对设计美学和生命经验的理解也会不断拓宽。”真实项目的实践体验,让吴雨欣置身在异国文化的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跨文化阐释”的理解。
(图十)科廷大学项目讨论现场
在小组中担任方案设计师的吴雨欣,遇到外国组员对“寺庙文化”理解缺失,进而产生疑虑与观念分歧,吴雨欣转变思路,从寺庙建筑全球史观和艺术沿革的维度阐述,层层揭开东方建筑历史与美的面纱,燃起了组员们探访东方文明古国的兴致,甚至是对吴雨欣的家乡——千年古都西安的向往。
“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受阻时,不必过分焦虑,当学会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到共同审美点的诠释方法,设计美学就成为了一种跨越国籍、种族、肤色、语言的美好体验。”她说。
(图十一)吴雨欣与项目组师生合影
04
艾德→格艺,走好每一步都算数的人生
2024年6月14日,忙碌完毕业展的吴雨欣发了一条特别的朋友圈,“贰零贰肆,心动的offer收官。”
本科毕业后,吴雨欣将踏上英国苏格兰,在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开启研究生阶段的设计美学探索。
(图十二)吴雨欣收到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硕士录取通知
吴雨欣将自己本科阶段的经历归纳为“一场理想主义的冒险”。她庆幸对设计美学的原始欲火在欧亚的四年里持续燃烧,也感激入校即“设计人生轨迹”的自己,在这场冒险中临危不惧。
如今,找寻到某一阶段的“答案”后,吴雨欣继续开启对未来的期盼。“所有的光景都是未知,但遍地流淌着古老历史艺术气息的欧洲,所有变幻莫测的未知皆是如获新生的希冀。”
(图十三)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1400多个日夜,见证了吴雨欣的“破茧”,也令她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她说,过去自己也曾陷入到人生规划的困境,但流逝的时间实质上变相考验着一个人的成长。“生命列车驶过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成长的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在无可挽回的岁月中,抓好每一刻稍纵即逝的现在。”
吴雨欣曾在朋友圈里勉励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如今,她希望这番独特的经历和被时间赋予的理解,可以影响到正在沿循青春轨迹成长的学弟学妹们。
(魏晓鸥/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