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使广大学生深刻了解历史,铭记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意识,2024年10月16日,第三青年社区分党委组织开展了世界粮食日专题观影活动。

本次观看的专题影片为《1942》。《1942》不仅是一部深刻反映历史灾难的电影,也是一部探讨粮食安全和提倡爱粮节粮的重要作品。影片通过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背景,展现了粮食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们对于粮食的渴望和珍惜。

影片讲述了1942年河南发生的大饥荒,通过多个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人性的光辉。故事主要围绕河南农民逃荒求生的经历展开,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官员、国际记者等不同人物在这场灾难中的表现。该片深刻揭示了历史悲剧背后的人性和道德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

《1942》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关于粮食安全和爱粮节粮的教育片。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粮食不仅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基石。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更多人能够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粮节粮的理念。

观影结束后,同学们感慨万千,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
学生第一党支部高欣璐:《1942》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重现了那段悲惨的历史。作为当代大学生,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残酷。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到心痛,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消逝,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学生第二党支部崔杨楠:影片中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既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也有无私奉献的一面。例如,一些人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出卖自己的亲人;而另一些人则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这种对比让我深思,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中的善良和爱心依然可以闪耀光芒。
学生第四党支部彭婉莹:《1942》不仅关注个人的命运,还探讨了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影片中,政府在粮食分配和管理上的失误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不均等分配,最终加剧了灾难的影响。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第四党支部陈佩雯:电影通过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背景,深刻揭示了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影片中,难民们为了寻找食物而四处流浪,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这让人感到震撼。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增强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倡导节约粮食、珍惜粮食,同时支持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粮食不仅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基石。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粮食似乎变得习以为常,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使命。节约粮食,不只是一种行动,更是一份责任。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每一餐开始,珍视每一粒粮食,杜绝浪费行为,携手共筑珍惜粮食的防线,为美好生活添彩!
供稿:第三青年社区分党委